圖/取自交通部觀光署 在《遠見》雜誌創辦縣市評比滿31年之際,遠見副社長暨遠見智庫總編輯李建興,出席「2025創新城市行銷論壇」發表專題演講《媒體評比對城市競爭力的影響》,以幽默開場、數據為證,剖析媒體評比在城市治理、政策發展與民主深化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李建興指出,媒體是民主社會的重要第四權,而城市評比正是媒體實踐公共責任的具體方式。他將媒體評比的價值歸納為四大功能:觀察、檢驗、預測與獻策。
他表示,評比能持續觀察城市發展、記錄治理軌跡,形成長期數據資料庫;同時,藉由客觀指標與民意調查,檢驗施政成效,讓公民社會得以監督政府。「媒體不只是找問題,也該幫助城市解決問題,提出改善方向、提供政策建議,這才是媒體的新責任。」

在簡報中,李建興以Kearney全球城市指數、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經濟學人宜居城市指數與全球創新城市指數等例證,說明國際城市評比如何影響投資與城市品牌建構。他指出:「國家的評比比的是實力,城市的評比比的是魅力。」城市吸引人才、投資與觀光的能力,已成為全球競爭的新戰場。
回到台灣,他回顧自1995年《遠見》開創全台首份縣市評比後,陸續有《康健》、《天下》、《經濟日報》、《今周刊》、《中國時報》等六大媒體投入地方治理調查,逐步形成台灣城市治理的「評比文化」。他認為,這樣的制度化監督機制,帶動了地方政府KPI化治理、形象建構、招商引資與政策調整,也使評比成為「施政鏡像」與「政治資本」。
《遠見》城市評比歷經三十一年不斷精進,從1995年單純的硬指標分析,到1996年加入民調、2005年創立五星制度、2011年擴增八大施政面向,再到2025年納入九大競爭力構面與119項細指標,建立出台灣最完整的城市評鑑體系。
李建興說明,《遠見》的評比採雙軌制度:
他強調,這些指標並非靜態資料,而是反映時代趨勢的治理溫度計。從女性首長比例自1994年4%提升至2022年的45.5%,到各縣市在教育、治安、醫療、環保等面向的長期變化,都讓媒體得以用數據「說出台灣的城市故事」。

根據《遠見》的統計,歷年共有123位縣市長接受評比,僅31位獲得「五星首長」榮譽。這些人不僅治理成績卓越,更是中央政壇的重要生力軍。歷任總統陳水扁、馬英九、賴清德,以及多位行政院長與監察院長,都曾是地方五星首長出身。
「五星首長已成為優質治理的代名詞,也是政治明星的形塑之路。」李建興指出,異黨籍五星首長雖難入閣,卻往往成為政黨未來的領袖人選。他也提到,民眾對地方首長的信任度(62%)高於中央部會首長(49.9%),印證了地方治理的重要性。

以2011至2025年的施政迴歸分析為例,李建興指出,「道路與交通」長年是影響首長滿意度的首要因素;其次是醫療衛生與觀光休閒。他笑說:「當你早上被開了紅單,問你市長表現好不好,答案可想而知。」反映出交通議題與民眾體感最為密切。
相對地,「經濟與就業」面向多年無法達到六成滿意度,顯示民眾對地方經濟改善的期待仍高。他強調:「硬指標與民調結果常有落差,這正提醒政府,績效不等於體感,民眾感受才是政策的最終驗證。」

李建興在演講結尾以四大趨勢為結語「高齡化挑戰、數位轉型、永續發展、人才競爭。」他認為,長照體系、智慧城市、綠色能源與青年局的設置,都將是地方政府未來幾年的施政焦點。
「好的評比,會帶來更好的城市。」他強調,《遠見》評比不斷迭代升級,就是希望以公信力促進良性競爭,協助各縣市看見弱項、發揮強項,最終達成「以評比促治理、以數據見城市」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