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社會企業被認識了,但仍需更多人的行動支持!

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社會企業被認識了,但仍需更多人的行動支持! 林以涵(右一)帶領的社企流團隊,可說是台灣最重要的社企推動單位之一。
作者:高宜凡
攝影:蘇義傑、賴永祥
日期:2020-02-07

2012年,林以涵毅然放棄美商工作,回台創立了台灣第一個社會企業知識平台「社企流」,一路見證這個概念在台萌芽、並且引發熱潮的歷史過程。8年過去了,接下來她想鼓勵讓更多人以實際行動參與、支持,讓社會企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2020年開春第一個月,上百名正在從事、或關心「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發展的各界人士,聚集在古亭站旁的C.C. Work兆基商務空間,一起參與社企流的「iLab 育成計畫」Demo Day。

包括:專攻農業電商的「直接跟農夫買」、主打公平貿易訴求的「繭裹子」、期待復甦紡織設計品牌的「印花樂」等年營收破千萬的創業團隊,及星展銀行(台灣)、活水社企、研華科技、保德信人壽、建弘文教基金會、鴻海教育基金會、臺北市產業發展局等單位,都有重要幹部出席致意。

這套計畫源自社企運作最成熟的英國,2014年被引進台灣,至今共協助112名社會創業家、創造逾400個工作機會、服務超過18萬位受益者,更為輔導團隊募到上億資金,堪稱國內最重要的社企孵化器之一。

返鄉當「催化者」,打造台灣第一個社企知識平台

一手打造上述熱鬧場子的關鍵人物,是有著一頭烏黑長髮、看不出來有8年創業經驗的「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畢業、赴美取得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碩士、曾在美國顧問公司Social Enterprise Associates任職的她,為何想要回來?

說起來,跟林以涵求學時的經歷有關。

剛發表的iLab Demo Day,現場齊聚許多推動社企發展的關鍵人士。(圖片提供:社企流)圖/剛發表的iLab Demo Day,現場齊聚許多推動社企發展的關鍵人士。(圖片提供:社企流)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生長於公務員家庭,林以涵大學時曾到非營利組織(NPO)當志工,發現NPO普遍仰賴善心捐款、財務自主度不高、缺乏企業化經營的困境,之後在系上接觸到非營利組織管理議題,赴美就讀又研習社會企業相關課程,讓她發現,原來企業經營可以具備公益目的,甚至可以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方法。

2007年,台灣出現第一家社企創投「若水國際」,引入社會企業的概念,林以涵便申請到若水擔任實習生,親眼見證社企在台萌芽的過程。

2011年步出校園,她決定返台、催生社企流。一開始,還只是她跟幾位好友的義務計畫,過著白天上班、晚上忙到凌晨的兩份工生活,希望讓國人銜接第一手的社企潮流和國際資訊。2012年2月,社企流網站終於上線,成為台灣第一個以社會企業為主題的資訊平台。自忖個性保守的林以涵,竟決定辭去美商工作,與另外兩位共同創辦人陳玟成、金靖恩一起全職投入。

如今,社企流累積發表4200篇文章、製作13個深度專題、臉書追蹤者超過9萬人,公司也從當年的青創雛形,發展為10人的中小企業,還辦過多場千人論壇及大型活動,堪稱台灣最重要的社企推動組織之一。

社企的熱潮,公部門也看到了。政府順勢在2014年宣布為台灣「社企元年」,並啟動一系列扶植政策。根據2019年《社創大調查》結果,台灣民眾對社會企業這個詞彙的認知度,達到30.6%的歷史新高,足以和新加坡、香港、首爾等地,並列為亞洲的熱門社企聚落。

林以涵在社企流草創時期的受訪照片。圖/林以涵在社企流草創時期的受訪照片。

發動「群眾募資」,召喚更多人以行動支持

回顧8年來的歷程,林以涵最有成就感的地方來自,社企流啟蒙了許多人對於社會創新的概念,甚至因此決定往後的職涯方向和人生志業。

「這個社群,真的有在一些人心中灑下種子,」許多志工和讀者接觸到站上資訊後,開始思考如何運用自身專業解決社會問題,讓有志於此的社企創業家們不必再單打獨鬥,擁有更多的交流管道和支持系統。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也肯定表示:「過去數年,社會企業的知名度與接受度成長有目共睹。不論是串連民間資源,加強國際連結,還是與行政部門分進合擊,社企流都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接下來,社企流打算更進一步引領社會大眾的認知,為有意投入社企的人才和企業建立系統化培育管道。最新的嘗試,就是召喚更多人支持產製優質內容的群眾募資計畫。

為何要這麼做?事實上,要維繫這樣一個網站、持續產出優質內容,必須付出:人事、空間、軟硬體等諸多成本,社企流每年就至少為此花費400萬元,而且為了堅持鎖定社企相關主題,還常得拒絕廣告置入的過門商機,因而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

再者,儘管社會大眾開始有所認識,從產業協會、創投機構到政府部門,坊間也出現許多協力單位,更有愈來愈多熱血青年和企業戰士前仆後繼投入。但林以涵發覺,「身為一個中介組織,還是有許多人不了解社企流的價值,」不少人仍對社企抱持疑慮、甚至存在誤解,如多達7成的人認為社企無法兼顧獲利與公益,更有許多人不清楚社會企業和NPO的差別。而社企流苦心經營的內容,依舊不時被人盜用、甚至直接複製貼上,不肯為專業付費。

在理念和熱情的牽引下,林以涵花了8年,把社企這項從無到有的冷門議題,一步步推到公部門政策和社會輿論的關注範圍。今後她的企圖,則是號召更多人以實際的行動參與、表達支持。

這番理念,你是否也該支持?

走過艱辛的8年創業路,林以涵接下來期待社會大眾能將支持化為行動。圖/走過艱辛的8年創業路,林以涵接下來期待社會大眾能將支持化為行動。

關鍵字:人物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為感動而創業,陳槿唐走出實驗室幫助更多人
台灣女孩用生命寫故事 城市就是她的探索教室
公部門也要創新!桃園青年事務局長顏蔚慈給青年更多機會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