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被提出的問題是公車使用效率不彰。以美國為例,2018年公車的使用率已較2000年下降18%。
對此,《Fortune》的解方是參考2018年一份由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提出的研究報告:地方政府不能再縮減公共汽車的路線跟服務!
另一種讓公車更加有效率的方法,則是電動公車。《Fortune》以深圳當例子,當地採用了16000台全電動化公共汽車,並順利減少了14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圖/倘若無法提升大眾運輸系統的使用率,城市空間會愈來愈被個人車輛占據、瓜分。
對照回台灣,目前台灣的電動公車普及率依舊很低,擁有最多公車數量的台北市,電動公車比例甚至不到一成。這就牽涉到公車業者的經營面考量,對業者而言,現階段選擇電動公車,穩定性、可靠的程度仍不及傳統油車。如何加速推廣,值得當局深思。
【延伸閱讀:公車滿街走的台北市,電動公車比重為何不到一趴?】
第二個問題,台灣的各位想必感同身受。《Fortune》點出現今許多城市的通病,比方在美國,只要身為領最低工資的全職工作者,沒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讓你租得起兩房的房子!
在亞洲生活的人們,這股感受恐怕遠比美國更強。香港的平民住房問題即是一例,有人可以住在每坪4000萬台幣的豪宅,也有人只能棲身住0.4坪的「棺材房」,凸顯了城市貧富差距懸殊和土地政策規劃的症狀。
圖/香港貧富差距過大,有不少人就住在天台上。
這個大麻煩,《Fortune》主張提供更多的貸款方案,讓資金注入房市,提供更多負擔得起的房屋。
【延伸閱讀:香港有人住每坪4000萬台幣豪宅;有人住0.4坪棺材房】
除了看得到的房子跟車輛,現代城市還面臨巨大的「孤獨感」侵襲。
今日城市的建築設計因注重隱私,加上小家庭這種少人數的生活型態後來居上,當人們居住在一間一間的大廈和公寓,卻和左鄰右舍互不熟悉。
《Fortune》認為,解決方法是打造更多一起使用的「公共空間」。如位於奧克拉荷馬州的塔爾薩(Tulsa),就把一個曾嚴重污染的卡車倉庫,改造成公園和社區活動空間,每週吸引約3000人使用。
【延伸閱讀:費城讓居民自己蓋「公園」,結果發生了什麼事?】
大量人口的集中和複雜的組成,城市管理者不能再單靠人力,更需要科技系統的介入與協助,關於數據的蒐集跟分析應用,更是重要。可是,相關技術發展這麼快,管理單位不是手上的工具過時,就是不知該如何選擇或應用。
《Fortune》的觀點是,鼓勵更多市民參與上述應用軟體的開發過程。透過積極對外開源,讓城市能獲得更多新點子,幫助政策決定者了解如何活用這些科技和數據。事實上,這正是未來的「智慧城市」概念。
【延伸閱讀:從「智慧路燈」開始,天龍國要用5G讓城市變聰明】
圖/城市問題愈來愈複雜難解,亟需仰賴科技的介入與協助。
最後,是所有城市都得面臨的挑戰--氣候變遷!
《Fortune》認為,城市必須做出艱困的抉擇,因為應對氣候災難並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法。反而有賴城市間的經驗學習和策略借鏡,才能共同面對如此巨大又不可迴避的挑戰。
【延伸閱讀:「氣候緊急狀態」成年度熱門字!人擠人的城市該怎麼辦?】
回顧歷史的演進過程,城市不僅背負推動時代前進的任務,也須嘗試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麻煩。時代演進至今,如何治理好一座城市?讓我們居住的地方變得更好?已不再只是主管機關和城市首長的任務,反而需要更多人一起加入。
圖/無論地理位置或國情、收入等條件,每個城市終將面臨氣候變遷等環境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