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北門區公所簡介,昔日北門是急水溪外一座沙洲島,更是台江各內港及往來澎湖的必經航運孔道。
後來沙洲島連陸後,北門一帶開始積極設立鹽田,海運、漁業與鹽業興盛,直到河道淤積後,才成為單純的鹽村。
雖然我不愛「台版XXX」之稱,不過永隆溝景色真的別有風味,不是指像國外的風味,而是充滿歷史滄桑感。
每每到北門,我的第一站總是永隆溝,站在橋上遙想當年的盛況。雖然這裡不是什麼打卡聖地,但要理解一個地方的脈絡,從「水文」出發我想是不會錯的。
看更多 》台南捷絲旅十鼓館3個月疫情逆轉勝「蠻荒地」3招變網美打卡地圖
圖/台南北門區永隆溝景色。方格子提供,攝影者曾令懷。
永隆溝是昔日往返北門和澎湖的帆船舢舨的重要港口,無論是進香團還是鹽產物資,都在這裡落港或上船,繁榮一時。
如今,永隆溝是漁民仰賴的經濟動脈,可以看見膠筏停靠在岸邊,除海風與水流波動的聲音,極為寧靜。
走進一旁的社區,可以看見一座又一座蚵殼堆,這地景說明當地人生活的重心與樣貌。
水除了能運輸,也是民生必須物資,但是卻在西南沿海寫下了黑暗歷史。
烏腳病,約一甲子前成為西南沿海地區人民的夢魘,其中又以嘉義縣布袋鎮、義竹鄉及臺南學甲區、北門區等四個濱海鄉鎮案例最多。
雖然形成原因仍不明,但大抵上與飲用水受重工業汙染脫不了關係,而在永隆溝一旁的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則記錄了這一切。
看更多 》台南龍崎空山祭惡地伏流!最美山林燈節美如宮崎駿「夜光宇宙」
該館由原王金河醫師的「金河診所」改建,包含王金河、謝緯等醫師在此行依舊烏腳病患者,館內不只訴說當年故事,還有當年截肢後的「實績」。
圖/台南北門區永隆溝旁的社區內到處是蚵殼堆。方格子提供。
雖然沉重且衝擊,但或許這樣才能更貼近歷史真相,相比光鮮亮麗的景點,這帶有灰色面紗的地方,我認為也值得一遊。
西南沿海對地下水極其依賴,從過去飲用水到現在養殖漁業,也讓西南沿海一直遇上地景地貌的劇烈改變。
例如地層下陷與海水倒灌,其實在北門也看得到一些痕跡,鄉間小路往兩旁望去,那些佇立在水中的破碎建築和電線杆,就是最好的證明。
看更多 》華燈初上媽媽桑揭「條通魷魚遊戲」國旅追劇地圖喝茶金看斯卡羅
因為拍照的關係,已經來過幾次井仔腳鹽田,隨著這裡逐漸成為大眾所熟知的知名景點,我也漸漸收起相機,反倒是遊走在鹽田與文字之間。
井仔腳瓦盤鹽田原本為日治時期的瀨東鹽場,自1818年設立於北門,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
雖然井仔腳瓦盤鹽田,曾因隨北門鹽田廢曬而閒置,但應觀光與珍貴人文地景保存之需求重新復曬,現在也開放少許區域供遊客體驗。
井仔腳鹽田是瓦盤式的,也就是鹽盤內以碎瓦片舖上,再引水到鹽池,經「三曝九曬」製鹽法,成為瓦上的結晶鹽,這種作法適合製成精鹽,鹽田清理也較簡單。
因為曬鹽需要的是久晴高溫,所以這次去算是鹽田的「小汛」,也就是小豐收的季節,直到3月份才算大汛;進入夏季後則容易碰上颱風,所以是休耕修補的季節。
我總想著,這樣的地景似乎無法脫離人力,在當代要求轉型之際,他們的角色會是什麼?只能靠觀光嗎?從地景、攝影與體驗,我們能保留多少?又能留下什麼?
由於天氣不穩,再加上其實也只有短短半天的時間,這次小旅只能回味這麼多了,關於這裡的信仰和產業,似乎還有更多故事可以去挖掘,只能留待下次。
第一次來北門是高中畢業的暑假,第二次則是2017年環島時,此後則是零星走過幾回,沒能完整地寫下些什麼,趁工作有喘息的空檔,趕緊讓快廢了的部落格動起來。
覺得自己因為工作本身就是寫新聞報導的緣故,似乎減少了平常寫部落格的動力,但走訪這部分倒是沒停過,只是都變成在Instagram上寫寫短文配照片而已,有些可惜,可能自己把旅行紀錄與故事分享想的太過高大尚了吧,哈。
沉澱與調整完之後,明年還是會續創作的。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作者曾令懷,原文《水運與鹽田:回味台南北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