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書摘 《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手機降低人類長期記憶的建構能力

成績爛別怪考生?筆記手寫勝數位電腦「抖M手機腦」抗記憶固化

成績爛別怪考生?筆記手寫勝數位電腦「抖M手機腦」抗記憶固化 圖/賴永祥攝。(示意圖)
作者:書中城市
日期:2022-01-14

編按:愈來愈多高科技名人,禁止家中孩童使用3C產品,因為手機沒有讓人類升級2.0,反降級成0.5,光整天把它放在身邊,學習效果、記憶力和專注力就會變差。因此《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一書作者安德斯・韓森發出警訊,提醒大家思考幾個社會現象,如社群媒體這麼方便,為什麼免費使用?因為當你花大把時光漫遊網際,企業營收也獲得大把鈔票。

數位焦慮、社群憂鬱成跨國通病

身處注意力喪失時代,瑞典精神醫學專家,也是《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一書作者安德斯・韓森,特別從腦科學和人類進化角度,提出獨到見解與客觀證據,強調人體腦袋難以適應快速變動的科技。

否則人類世界,壓力指數飛天、睡眠品質低劣、難以專心,各類假訊息傳染病、數位忌妒、注意力殘留、自戀流行病等問題不會層出不窮,憂鬱和焦慮等症狀甚至成為跨國通病。

看更多 》美輪明宏當手機桌布加薪中刮刮樂?華燈初上寶寶掀好運都市傳說

無奈的是,根據研究調查,人平均一天滑2600次手機,盯4小時螢幕。

而且社群媒體APP的開發,正是基於腦部獎勵中樞,會釋放快樂物質的「報酬系」機制,這讓臉書按「讚」煽動功能的創建者都示警,網路成癮的危險性跟海洛因有得拚。

取自Unsplash。(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示意圖)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你觀察過自己一天花多少時間在手機、電腦螢幕上嗎?

你知道比爾蓋茲不給小孩用手機、賈伯斯不讓孩子碰iPad嗎?

你我如何從手機依存問題中找出與數位科技共處的身心安穩之道?

看清真相,才能找回身心優勢,一起來看「教育大國」瑞典這部震撼世界之作,了解瑞典國民心理學家以下最新的腦科學研究!

反覆訓練讓注意力更渙散 

或許你認為,暴露在極大量資訊下,可以訓練自己提高專注力?因為手機而分神的狀況,應該也會漸漸習慣並改善?就像藉由慢跑或肌肉訓練,可以鍛鍊肌肉那樣。

問題是,一般人的腦部是逆道而行的。令人分神的事物愈多,注意力愈散漫。 

時常受數位式的干擾,在專注力方面似乎會變得愈來愈脆弱,說不定這就是近幾年,有那麼多人即使不用網路,也無法專注的原因。

我自己也愈來愈不容易集中精神好好地讀一本書。只是將手機轉為靜音沒有用,想要專注就必須將它放到其他房間去。

看更多 》新冠C世代搶登元宇宙「五拋青年」被現實擊潰連虛擬世界都輸?

而且就算做到那種地步,也很難再像10年前那樣盡情沉浸在書本裡,一讀到需要專注的那一頁,就被一股想要拿起手機的衝動慫恿。似乎已經無法像過去那樣心無旁鶩地專心做事了。 

相信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當這個令人注意力分散的東西成為理所當然存在時,即使它不在的時候,我們也會感受到強烈渴望。

取自Shutterstock。(示意圖)圖/取自Shutterstock。(示意圖)

現代社會中,專注力已經成為珍貴的寶物。不過,那個說到我們人類注意力持續時間(attention span)從12秒降為8秒,比金魚還要低的說法,幸好是編造的。

手寫筆記勝過PC電腦

對於手機使用尤其要慎重的,是在學校或大學課堂上,在那裡會遭受威脅的,不只有專注力與工作記憶,長期記憶的建構能力,也會受到不良影響,因為手機或筆電光擺在一旁就會讓學習能力下降。 

某項研究中,讓2組大學生上同樣的課。其中一組,可以帶自己的筆電進課堂,另一組則禁止。

調查一下這些帶筆電的人在課堂上做了些什麼,結果是瀏覽了好幾個與課堂相關的網頁、順便又看了一下郵件和臉書。

下課後,用過筆電的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記憶不如另一組。

取自Shutterstock。(示意圖)圖/取自Shutterstock。(示意圖)

為確認不是因為學生的個人能力問題,同樣實驗另外又找了2組來進行。結果也是一樣,沒帶筆電那一組的學習成效比較好。 

如此說來,不是只要禁止在課堂上點開臉書就好了?

當然,這樣確實是會有效果。可是除了會讓人忍不住想點進一堆社群媒體外,筆電似乎還是會影響人類的學習機制。

看更多 》元宇宙「雲端情人」掀失業潮?虛擬員工管家增,AI毛孩比人受寵

另一項美國的研究,讓學生看TED talks影片,一部分學生拿紙筆、另一部分則用筆電做筆記。

結果寫在紙上的學生,對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儘管不見得一定是記住最多、最細節的,卻對影片主旨了解得最清楚。

這份研究報告有個事實勝於雄辯的標題,那就是「筆更勝於鍵盤,手寫筆記超越電腦的優勢」。 

雖然無法正確得知這基於什麼原理,但根據研究人員推測,或許是因為用筆電記錄,只要直接鍵入聽到的內容。

但手寫速度比不上敲鍵盤,必須決定要優先記錄哪些內容。也就是說手寫時,接收到的資訊必須先經過處理,讓內容變得更容易記錄吸收。 

令人玩味的是,和手機在一起時間愈長,分神情況愈嚴重。

帶手機聽演講的人,相較那些將手機放在會場外的人來說,剛開始的15分鐘左右,理解度都差不多,但後面從演講中擷取到的訊息卻愈來愈少。

認真聽了15分鐘後,專注力當然很容易中斷,而手機可能就是壓垮你的最後那一根稻草。 

建構長期記憶需要專注力

學些什麼東西,也就是建構新記憶的時候,腦部細胞之間的連繫會起變化。

要製造短期記憶(短暫停留的記憶),只需要強化腦部既有的細胞之間連繫即可。

但要建構幾個月、幾年或一生留存的長期記憶,過程就複雜許多。

因為必須在腦細胞之間架起新的連結,讓記憶長久維持保存,非得合成新的蛋白質不可。 

取自Shutterstock。(示意圖)圖/取自Shutterstock。(示意圖)

不過,光是新的蛋白質還不夠。記憶要長期保存,必須反覆放出訊息,讓它通過那些新建構的細胞間連繫,並藉此加以強化。

這對腦部而言是個大工程,也需要能量。

建構新的長期記憶,以專業用語來說稱為記憶固化(memory consolidation),是腦部最耗費能量的一項工作,這也是我們在睡眠之間進行的處理過程,之後還會為各位說明,是人類需要睡眠的一個重要原因。 

腦部記憶固化進行方式

首先我們要專注在「某件事情」上,藉此告知腦部「這是重要的事」,而且是值得投注能量、值得建構長期記憶的。

換句話說,如果不是積極地關注「某件事」,這處理過程就不會運作。

想不出昨天下班回來後,把鑰匙放在哪裡了,就是因為你當時不專注,腦袋想著別的事。

腦部沒有收到「這很重要」的訊號,所以不會記下放鑰匙的地方。於是隔天一早,你要在家裡四處翻找。 

這同樣可以用來說明,在吵鬧的房間裡準備考試。

由於無法專注,腦部也收不到「這很重要」的訊息,你所讀的內容也就記不住。

換句話說,記憶下來的資訊,必須要可以想得起來才行。如同前面所說,記憶非得要專注不可。

接著下一個步驟,是將資訊納入工作記憶中,然後腦部才能開始固化,並建構長期記憶。

然而當我們從InstagramLine、推特、電子郵件、新聞快報,再到臉書一個個接著滑下去,不斷給腦部輸入一些印象時,將妨礙資訊轉換為記憶的過程,因為各式各樣的干擾會進入。 

連續不斷湧進新資訊的話,腦部除了沒有時間專注在特定資訊上外,有限的工作記憶也會被塞滿。

開著電視一邊讀書,再滑一下手機,腦部要花力氣處理所有資訊,也就沒辦法建構新的長期記憶,所以便無法記住讀過的內容。 

當你在這種數位化的娛樂之間來來去去時,很容易誤以為自己吸收資訊的效率很高。

這一切不過是表象,資訊並不是真正進入腦袋裡。儘管如此,我們仍持續做著同樣的事,「原動力」正是喜歡這麼做。沒錯,因為頭腦分泌了多巴胺。 

蘇義傑攝。(示意圖)圖/蘇義傑攝。(示意圖)

長期記憶的建構能力,究竟遭這些數位化的(不良)習慣脅迫到什麼樣的程度?

某項實驗中,讓學生依自己步調讀完一本書中的一個章節,然後再針對內容向他們提問。

經過安排,受試者中有一部分會在讀到一半時,接到手機訊息通知,而且非得要回覆。由於回訊息需要時間,這些人花了較多時間才讀完文章。

之後雖然發現,所有人記得的內容差不多,但是那些回覆訊息的學生,在閱讀上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即使扣除他們從讀取訊息到回覆完畢的時間,同樣閱讀一篇章節,還是用掉較多的時間。 

總之,要將專注力完全拉回到原本讀一半的地方,需要切換的時間。

讀書過程中,回覆郵件或訊息的話,要記下所讀的內容就更耗時,即使扣除用在手機上的時間也一樣。

工作或準備考試時,打算進行多工作業的人,換個說法來解釋,就是欺騙自己2次。

除了理解力變差外,還更費時。如果要確認訊息或郵件,先決定好1個小時花幾分鐘,而不要頻繁地拿起手機來看,或許會是一個更好的方法。  

書籍《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究竟出版提供。圖/書籍《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究竟出版提供。

本觀點文部分擷取自《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書摘資料,究竟出版。

作者簡介|安德斯・韓森(Anders Hansen)

1974年出生,瑞典精神醫學專家,並具有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MBA學位。

於世界最有威望的卡羅琳醫學大學(也是頒發諾貝爾生醫獎的單位)接受培訓,累積多年研究成果,至今發表2000篇以上醫學論文,是世界級研究者。在瑞典其地位與《真確》作者漢斯.羅斯林相當,為國民醫師。

同時安德斯・韓森也是一位受歡迎的演講者,在瑞典電視台播出有關大腦的系列紀錄片,並出版多本關於大腦的書籍,成為超級暢銷作家,著有《真正的快樂處方》,在人口1000萬的瑞典暢銷60萬冊。

第二本書《拯救手機腦》,不僅在瑞典熱賣書排行榜蟬聯42週,在日本也引起廣大關注,一年內熱銷超過60萬冊,成為年度No.1暢銷書。

譯者簡介|葉小燕

專職譯者、台灣高等法院特約通譯。譯作包括《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等。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投書觀點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2022地震防災警報6大APP必載!iOS、Android國家級邊緣人激推
高嘉瑜手機充電驚遭林秉樞偷拍?Qubii備份豆腐5認證駁資安外洩
元宇宙全產業虛擬經濟致富術!翻轉「地球是圓的」成轉型搶錢磚
書中城市

書中城市

城市中的迷途小編,介紹各種和城市主題有關的實用書訊。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