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房間能看到曼哈頓夜景,真的太幸福了,我要多看一下,妳不要吵。」
從波士頓來找我的好友趴在我房間的窗前,動也不動,正在享受曼哈頓夜景,整晚都捨不得拉上窗簾。
的確,曼哈頓的景色有一種魔力,白天看著這片都會叢林,想著有好多人在這城市努力生存,總能拾起不少動力,入夜後,這個不夜城好像在輕聲對我說:「妳今天也很努力了,晚安。」
圖/曼哈敦夜景,時報出版提供。
要曼哈頓迷人的景色天天伴我入眠的代價其實不低。
剛到紐約時,我住在曼哈頓西邊、靠近哈德遜河的大樓,因為不在曼哈頓中心,要走路近十五分鐘才能抵達地鐵站,大樓又靠河邊、冬天的寒風真的好像可以刺骨,但以上因素讓我住的大樓比曼哈頓中心的大樓便宜一些,所謂便宜,這三房一廳兩衛的房子,月租是五千七百美金(約新臺幣十六萬元),而我租的其中一個小房間,需要跟室友共用衛浴、廚房,月租是一千七百五十美金(約新臺幣五萬元),比我在臺灣的月薪還高。但我貪圖曼哈頓的便利性,以及大樓有警衛把關安全,硬是咬牙租下了這個小房間。
要在紐約省房租,方法其實不少,有些曼哈頓的無電梯公寓(walk-up Apartments),屋齡將近百年,外觀跟內裝都是充滿紐約風情的紅磚,但沒有電梯、沒有警衛收發郵件,通常也沒有洗衣機,無論刮風下雨都必須抱著髒衣服去街上的投幣洗衣店,像這樣的舊公寓,租金價位大概比一般大樓便宜兩到三成。
圖/時報出版提供。
有些皇后區獨棟住宅的房東會把家裡的空房出租,預算在一千美金上下就可以找到棲身之所。願意通勤的話,也有不少人選擇住到澤西市、長島市,但那邊新公寓的分租房間至少也得準備個一千三百美金(約新臺幣三萬五千元)左右。
紐約身為許多人的夢想之都,永遠不缺租客,高級住宅大樓也一間一間地蓋,曼哈頓有些高級大樓不僅有警衛站在門口幫住客開門、二十四小時收發包裹,公設更是吸引人,健身房跟公共工作空間是許多大樓的標準配備,有些大樓還有籃球場、迷你高爾夫練習場、游泳池等。有些公寓甚至推出免費早餐吸引租客,如果想體驗住在曼哈頓高級大樓,又想省房租,能屈能伸的紐約客自然也有辦法。
我第一個入住的大樓裡住著不少留學生,我曾參觀一個中國留學生的房間,她住在兩房一廳格局的房子裡,但住的是「客廳房」,什麼是客廳房?就是分租那間公寓的人不會有客廳當作吃飯、聊天的公共空間,而是用櫃子或假牆壁把客廳也隔出一個房間,就能多住一個人分擔高昂房租。
客廳房讓我回想起在香港看過的蝸居,她的房間就用了一個櫃子當隔間,房間不但沒有走動的地方,室友的聲音、煮飯的油煙都會飄到房間。這樣的空間坐落在曼哈頓的大樓,一個月要一千兩百美金(約新臺幣三萬三千元)。
圖/時報出版提供。
當時的我跟朋友說:「我覺得我住不了客廳房,隔音好差、油煙味也超重耶。」但人真的不能鐵齒,莫非定律就這樣發生在我身上。第一間公寓住了兩年,碰上疫情,室友紛紛因為找不到工作,打包回自己的國家,我也只能搬離很喜歡的房間。
因為希望能繼續住在曼哈頓,才可以不用搭地鐵、減少染疫風險,也希望住在有警衛、洗衣機的大樓。疫情期間紐約房租下跌,所以我的預算設定在一個月一千五百美金,但怎麼找就是沒有預算內的房子,最後終於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要轉租自己已經簽約的房間,月租正好就是一千五,符合我開出的所有條件,唯一一個不同就是,那是一間用櫃子隔出來的客廳房。
圖/取自Unsplash,攝影:Fabio Fistarol。
實地參觀過後,房間有陽臺跟落地窗,採光充足,而且客廳空間較大,放下大床、書桌、沙發、櫃子都還綽綽有餘,最在意的牆壁嘛,用櫃子隔出來再用木板封實後,感覺多少可以阻隔聲音跟油煙味,於是我咬牙租下了在紐約的第二間房間,度過在紐約的第三年。
不過要是讓我再選擇一次,我可能不會再選客廳房,除了隔音、氣味問題,本來覺得是優點的落地窗陽臺,到了冬天無法像實牆一樣把冷風阻擋在外,退租時還要把房子恢復原狀,找人來加裝的假牆自然也得拆下,人工費用要八百美金起跳,又是一筆花費。
圖/時報出版提供。
本觀點文部分擷取自《勇闖大蘋果!紐約的受挫力養成課》書摘資料,時報出版。
日本慶應大學媒體設計研究所、美國Fordham University媒體管理研究所碩士。曾在TVBS、東森新聞等媒體擔任國際新聞編譯與記者,並親赴各大重要事件現場採訪,如熊本大地震、金正男暗殺事件、朴槿惠被彈劾、文在寅金正恩高峰會等。
另著有《身為國際新聞記者》,目前任職於美國新創產業,持續用心感受大蘋果裡的每一個小故事。
Facebook:翁琬柔Joyce
Instagram:joyceweng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