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2021年513大停電,台電總經理鍾炳利2022年1月於「2021年電力記者年終座談」時才說,冬季受空污及部分機組降載、歲修等,讓供電燈號亮出黃燈,但夏季用電尖峰時,完成歲修的供電機組會通通歸隊,預估2022年供電沒有問題「不會重演去年的513大停電」。
沒想到才掛保證、給承諾不會發生大跳電,2個月後的3月3日,全台灣就無預警大規模停電,影響遍及全國。影響戶數範圍,甚至比513大停電還多,令民眾怨聲載道。
圖/張智傑攝。
全台3日上午無預警大範圍停電,嚇壞不少民眾,各地也災情頻傳,包括紅綠燈號誌故障造成交通大亂、民眾受困電梯,台鐵更是全線停駛;此外,電力供應不穩定也造成供水出狀況,各地接連出現停水問題。用電事關民生經濟,一有變卦就容易引發民怨。
經台電調查後,確認是高雄興達電廠開關場事故所致,南部地區電力供需失衡情況下,導致龍崎超高壓變電南機組跳脫,系統自動切離保護,連帶使中部、北部地區供電進入降載模式。
這樣的突發情況,導致全台瞬間喪失1050萬瓩電力,共計約占全台1/3電力;全台用電戶有1400萬戶,這次意外受波及的數字就來到500萬戶。
簡單來講,這次全台大停電意外並非台灣缺電,主要是電流不穩定、硬體層面的問題所致。
當電流輸送失穩時,電網系統為保護電廠安全,會自動切斷電廠與電網的連結。
根本解決之道,或許還是要檢視電力的輸送品質,這一點若沒有改善,同樣事故未來還是會再發生。
台灣長年藉由單一電網進行全國電力輸送,好處是可以全國相互支援,但壞處是,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錯,容易導致大範圍的用電問題。
此外,台灣採用大型電廠集中管理方式,只要電廠一出現狀況,非常容易發生全國性影響。
若要避免此狀況,除了要檢視電網管理、強化輸電品質外,增加小型電廠設置也是做法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壓力,避免類似問題發生。
增加小型電廠,主要還是考量降低南電北送的依賴,把電網故障影響的「範圍」縮小,因為各地會有不同的電力來源,可以分區系統化,平時還能藉由電網,在全國範圍內相互支援,出事時,則可轉為分區供電,降低大電廠跳電的影響。
面對外界指責,行政院除出面向民眾致歉外,也強調,此次事故是電廠故障造成「不是缺電」,3日上午備轉容量達24%,現在也不是用電高峰期,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次意外突顯出南電北送的困境與脆弱,政府會加緊腳步讓三接早日完工,使北部有足夠的供電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