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山區大直一帶,由明水路、敬業路與樂群路組成約40公頃的土地,俗稱「大彎北段」。該區原先規劃為商業、娛樂專區,不得作為住宅使用。但由於商圈發展腳步緩慢,加上土地使用分區限制多,種種因素下導致地主、投資客開發意願低。
之後有投資客將腦筋動到住宅房屋上,違規案例多年未被取締,不少地主紛紛模仿跟進。這些人多抱持僥倖心態、用「先開發後等開放」的先斬後奏手法,導致該區「商業宅」的問題越發嚴重。
根據北市府調查,區內建案多以一般事務所請照,接著再違規二次施工為住宅格局,違規使用土地面積超過7萬平方公尺,約佔商業區、娛樂區合計面積的17.62%。經查,目前總計有高達1678戶的違法商業宅。
圖/取自台北市都發局。
先不論「商業宅」的違法背景,該區環境好、生活機能佳,儘管每坪開價逾百萬,但仍吸引不少民眾前來置產。根據時價登錄,大彎北一代的建案每坪單價平均落在70萬到破百萬之間,即便在房價飛漲的台北市,仍屬相當「高貴」。
起先都發局訂出每坪需繳6.95萬元,但遭到居民、民代的強烈反彈;最後市府讓步,放寬到每坪僅繳5.21萬元,報內政部營建署審核同過無異議後就可執行。以放寬後的標準計算,當地商業宅屋主換取就地合法的代價,小坪數20幾坪,需繳納最少100萬的代金,大坪數60幾坪,則要到200、300萬不等。
2019年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宣布就地合法方案時便表示,這些所謂被特赦、大赦的屋主,「也不是窮人啦,不要裝了」,整個事件還是不公平,大家都有撈到好處。但他認為,大彎北永遠非法下去也不是辦法,要誠實面「台灣不是法治國家」的事實,把問題解決。
圖/取自台北市都發局。
而北市府在提送到內政部都委會審議後,一直到了近期,才回文要求市府說明清楚代金由原評估的16.18萬一路對折、打折降到5.21萬的理由。內政部認為,市府訂出的代金條件過低,恐助漲炒房,不僅社會觀感不佳,也違背社會公平正義,要求市府說明後再行討論。
等了2年卻再被要求補件,柯文哲當然大為不滿,近期將砲口對準中央,質疑若內政部對代金的數字有疑慮,「為什麼不早講?」直言就算政治上有對立,但仍不可以犧牲人民的權益。
但回過頭看,大彎北的「商業宅」本就不該存在,但事實上卻蓋了多達千戶,中央擔心代金過低、可當作成本吸收,未來恐有更多建商循此法大踩紅線售屋;但若代金太高,民間反彈之下,北市府也根本難以執行。其實中央、地方立場的不同,做出的政策決定也不一樣,或許仍要回歸基本面探討法治完善的問題,才能避免未來再發生這樣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