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宅陶朱隱園遭爆使用執照載明,內部開放空間每年得讓民眾參觀引起爭議,其實豪宅包含公共財早有前例

「陶朱隱園」成公園其實很合理?連豪宅帝寶都有市民公共財!

「陶朱隱園」成公園其實很合理?連豪宅帝寶都有市民公共財! 圖/陶朱隱園內部開放空間每年至少讓民眾參觀一次引起熱議。取自Flickr。
作者:郭逸
日期:2022-01-07

豪宅變公園?位在台北市信義區的知名豪宅「陶朱隱園」,日前遭爆使用執照載明,內部開放空間每年至少讓民眾參觀一次,被譏諷淪為「陶朱公園」。事實上,大面積豪宅建案利用開放空間以爭取容積獎勵早有前例;只是,應該設計為公園或綠地的開放空間,建商最後竟擅自圈地為豪宅的私人通道或中庭,民眾都以為是住戶的空間,但這些容積都是「公共財」。

佔地千坪陶朱隱園,規定每年開放參觀一次引熱議

矗立在信義區的松勇路及松高路口,土地面積約2468坪,地上樓層21樓、地下樓層4樓,總樓地板面積更高達12962坪,因其旋轉形狀的外觀及訴求垂直森林建築,2018年竣工以來,始終引發熱議。但陶朱隱園落成後,除了7樓出售的消息,至今沒有其他交易紀錄,業主也對售價絕口不提,相當保密。

此次陶朱隱園再度登上媒體版面,不再因為外觀或房市買賣,而是高源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長陳碧源從台北市都發局107年核發的使用執照存根上發現,陶朱隱園載明「屋突層未來每年至少一次開放民眾參觀,並依切結之參觀計劃確實執行」以及「有關街角廣場及松高路側併同開放空間及公共街道退縮,以利公共開放性」事項,言下之意,民眾有機會入內體會豪宅的氣息。

看更多 》高雄台南房價瘋漲!建商聞「台積」起舞,搶地搶到屏東嘉義花蓮

根據業者透露,陶朱隱園如果要開放參觀,考慮審核人品資格、檢驗身分,進而收取高價門票或高額保證金。但這番作為是否符合開放空間的公共利益,有待商榷。

北市府都發局的使用執照中,指出陶朱隱園後續每年至少一次開放民眾參觀。取自台北市建管處網站。圖/北市府都發局的使用執照中,指出陶朱隱園後續每年至少一次開放民眾參觀。取自台北市建管處網站。

看更多 》要先買房還是生小孩?精算物價成本,養小孩可買都會區小兩房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為謀求更多容積獎勵,信義之星、帝寶都有開放空間

其實,陶朱隱園開放民眾參觀並非豪宅首例,同樣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超級豪宅「信義之星」,共有兩棟社區,建築物的中庭走廊就是開放空間,管委會過去還曾因私自架設圍欄,遭到民眾檢舉並鬧上新聞版面,之後不得已拆除,繼續對外開放。

此外,由宏盛建設在1998年推出的老字號豪宅社區「帝寶」,當年依照《台北市建築物增設室內公用停車空間鼓勵要點》增設汽車與機車停車位,建物完工後卻未開放,頻頻遭到北市建管處關注,2006年起才開始付費停車。

看更多 》少做這件事稅金差5倍!自用住宅申請流程懶人包

消基會房委會主委張欣民過去就曾提醒民眾,若要購買開放空間住宅,小心「你們家的乳酪被建商偷偷給搬走了」;他舉例,新板特區就有許多豪宅採開放空間設計,卻進行二次施工阻隔非住戶,因此成了違建,只能依法拆除,住戶裡外不是人,建商卻拍拍屁股走人。

賴永祥攝影。圖/賴永祥攝影。

容積濫發圖利建商,民眾號召找回公共財

豪宅的開放空間,嚴格來說是公共財,容積是市民的權力,不應淪為建商獲取利益的工具。2014年,就讀台灣大學城鄉所博士班的陳志軒就創立《自己的容積自己用》臉書粉絲專頁,號召大眾要回被豪宅佔領的「公共空間」。

粉專介紹寫到,容積獎勵牽涉市民的許多權力,跟財富分配有關,容積影響量體的大小,還牽涉市民的日照權和景觀權;這些開放空間能拿到容積獎勵就是因為他們「宣稱」能讓市民有更好的空間品質,並足以彌補因容積變大而造成的損害,因此,開放空間若不能發揮原本的目的,就是放任政府濫發容積獎勵以圖利建商。

另外,在現有空間設計公私分界不明的情況下,市民和住戶間的確存在衝突,必須將雙方連結起來,迫使政府不再消極處理空間設計不當的問題。而開放空間依現狀的低度使用,只是讓社區住戶單方面承受罵名,美國在1970年代就試圖處理這類設計不良的開放空間所造成的城市權力不正義,後訂定相關設計準則。台灣政府在沒有輿論的壓力下,處理還是十分消極。

看更多 》飯店豪宅五星服務房價鍍金40%「坪價200萬俱樂部」富豪尬買房

陳志軒接受媒體訪問時強調,開放空間引起的爭議起因於建商出售建物時,沒有明確告知住戶「公共空間」不是「公設」,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進出口經常設置在同一區域,引起各類「爭地」事件。

池孟諭攝影。圖/池孟諭攝影。

豪宅成交依舊熱,平民入內望梅止渴

豪宅「貴鬆鬆」且爭議多,仍有許多「好野人」愛不釋手。2021年的頂級豪宅交易一共有38筆,創下近六年新高,台北市建國南路上的元利信義聯勤,成交價每坪299萬元,位居全台第一,台北市中山區的西華富邦成交件數有8件,數量全台之冠,高端豪宅成交是「價量齊揚」。

豪宅蓋得越多,卻也頻頻引發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論財力、分等級,前台北市都發局長林洲民就曾直言,不解為什麼許多自私的台北人可以忍受「假文創」、「假BOT」,卻不能接受社福設施及公宅?

多數人住不起每坪動輒百萬元的豪宅,但可以到豪宅的開放空間望梅止渴,或許只是階級劃分下的小確幸。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地方政策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台北房市新案72%危老改建!獵地都更搶老屋藏「菜蟲甜蜜陷阱」
台灣房市貪婪瘋了!屏東房價漲15%,連鳥不生蛋區都無居住正義
信義房屋認「2種房仲」最好!售屋抽成賺暴利黑心業務滿街跑?
郭逸

郭逸

《遠見》資深記者。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