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設計的劇場獲普立茲克獎也成台北新地標,開放綠化、改寫傳統的公共空間讓城市更迷人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根本「不漂亮」?全球建築大師百年美學遭顛覆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根本「不漂亮」?全球建築大師百年美學遭顛覆 圖/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是備受期待的台北新地標,也是未來台北表演藝術的重要基地。攝影師張晋瑞。台北畫刊提供。
作者:台北畫刊
日期:2022-03-18

城市裡的公共建築,除被賦予的任務、用途外,還有城市地標的標誌性功能,與在地歷史文化脈絡有密切關聯。曾負責國內多項公共建築設計的「Q-LAB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總監曾柏庭認為,公共建築應該更開放、更容易親近,同時帶給人幸福的力量。透過他的帶領,一起探訪台北公共建築的迷人面貌。

打造容易親近的公共空間

公共建築既屬於建築空間範疇,又被賦予公眾使用任務,提供大眾活動場域,攸關市民權益及使用便利性與安全性。

對於公共建築應具備何種樣貌,曾柏庭認為,公共建築是一種共享空間,因此「公共性」「透明性」與「可及性」都不可或缺。

那麼何謂公共性?曾柏庭解釋,公共建築代表一座城市多元與包容,是一個應對所有人開放的空間,讓人感覺容易接近,不能像私人豪宅,有高聳圍牆和緊閉大門。

另透明性與可及性,也是理想公共建築應具備的重要元素,公共建築的透明性,意謂讓建築物擁有更充足光線和開放景觀;可及性則能讓使用者易於前往。

曾柏庭認為,大安森林公園充滿綠意植栽、舒適開闊,是會讓人產生幸福感的公共建築。台北市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提供。圖/曾柏庭認為,大安森林公園充滿綠意植栽、舒適開闊,是會讓人產生幸福感的公共建築。台北市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提供。

曾柏庭補充,帶給人們感動和幸福,也是公共建築的重要使命。如走在大安森林公園裡,視線所及盡是綠意和豐富生態,開闊、舒適的環境,自然而然會讓人產生幸福感。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又或者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擴建工程,日後將保留地面層的公園綠地營造「林間美術館」,提供一處兼具藝術功能與市民休閒的文化綠園。

他進一步指出,更開放、更綠化,是打造公共建築應有的概念;為城市注入更多自然和綠意,就能為市民創造更多幸福感。

延伸閱讀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如何從「爛尾樓」,成十年磨一劍的全新地標?

打破傳統框架的台北新地標

舉例而言,劇場是一座城市十分常見的公共建築類型,如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雪梨歌劇院、廣州大劇院等,也成為該城市地標。

如今,台北終於誕生一座全新國際級表演場所—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s)設計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建築外觀極具特色,尚未啟用便受到全球矚目,2021年初即入選CNN最令人期待、具顛覆性的8個建築名單之一,7月又獲選為時代雜誌2021年全球最佳百大地方—台北的代表景點,儼然成為台北最新地標。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球劇場,設置半弧形觀眾席及半開放包廂,讓所有觀眾都能享有最佳欣賞體驗。攝影師林軒朗。台北畫刊提供。圖/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球劇場,設置半弧形觀眾席及半開放包廂,讓所有觀眾都能享有最佳欣賞體驗。攝影師林軒朗。台北畫刊提供。

曾柏庭指出,不知從何時開始,歌劇院、藝術中心或劇場的建築設計,彷彿有著既定模式,都用一個漂亮的大殼包覆大、中、小3個劇院,好比北京國家大劇院或全球享譽盛名的建築師札哈哈蒂,其所設計的廣州大劇院也無一例外。

而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建築外型,則是由2個立方體與1個巨大銀色球體建構而成,正是3座劇場空間的結構形狀,建築師刻意不使用美麗的大殼裝飾覆蓋,而是讓建築回歸到使用者基本需求。

因此曾柏庭認為「台北表演藝術中心重新改寫劇場建築的劇本,顛覆建築史百年來的想像」它跳脫劇場建築的設計框架,讓大眾在欣賞藝術表演的同時,也能看見這外型獨特又顛覆以往建築思維的劇場建築,所具有的藝術性與創造力。

延伸閱讀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居然長這樣!打開台北揭再生城市神秘永續建築

用設計賦予空間全新價值

曾柏庭曾設計台北市大龍市場、中和國民運動中心、烏來立體停車場等多項公共建築。

「無論是蓋市場或運動中心、立體停車場,每一棟建築呈現的概念和設計語彙,都會因為建築師主觀意識與思考方式,產生不同樣貌」他認為,不同類型的公共建築如何展現其外觀特色及功能特性,其實沒有正確答案。每一位建築師都會依據場地、形式和空間等因素,找出最合適的呈現方式。

以大龍市場改建為例「傳統市場常給人髒亂、灰暗的負面印象,為徹底改變大眾對傳統市場的觀感,設計時便決定從景觀環境開始著手進行改變」曾柏庭表示。

大龍市場原為海砂屋建築,透過建築師巧妙設計,翻修為多功能的公共生活空間。Q-LAB建築師事務所提供。圖/大龍市場原為海砂屋建築,透過建築師巧妙設計,翻修為多功能的公共生活空間。Q-LAB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改建後的新建物以現代手法設計,主牆面以黑綠相間為主色調,搭配工業風掛燈,顛覆一般人對市場的刻板印象。並透過色彩和細節營造,留住傳統市場獨有的溫暖情感,同時退縮建築量體,創造全街廓的環狀人行步道,提供充滿綠意及友善的環境和社區。

在空間運用上,1樓由市場攤商使用,2樓以上則提供社會住宅及活動中心、老人日間照顧中心進駐。

藉由建築師的巧妙翻轉,大龍市場從原本具30多年歷史的海砂屋建築,搖身一變成為兼具居住、購物、社區照顧等複合功能的公共生活空間。

公共建築是城市的形象指標與生活軌跡的記錄,也是連結在地文化與情感的平台,當走進一座城市,不妨探訪坐落各處的公共建築,置身其中,相信你也能找到與之共感的城市日常風景。

延伸閱讀

包種茶故鄉南港太神!台北綠洲爆正能量,待1小時如全天森林浴

本文轉載自2022.03「台北畫刊」,原文撰寫張煥鵬,攝影張晋瑞、林軒朗,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美學觀點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總統府蓋得其實「超禮貌」台北永續綠建築環保設計軟彩蛋大盤點
老舊宿舍、校舍活化第二春!除了打卡文創園區,長照機構也進駐
「陶朱隱園」成公園其實很合理?連豪宅帝寶都有市民公共財!
台北畫刊

台北畫刊

57年1月出刊的《台北畫刊》,為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出版的市政刊物,以圖文並茂的內容傳達臺北市的觀光、市政及生活型態等資訊,且讓這本走過半世紀的城市相簿,陪你迎接身處臺北的每個動人時刻。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