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5日宣布修改相關規定,明訂居家隔離對象於3天居家隔離、4天自主防疫、7天居家檢疫等期間,若使用快篩劑檢測結果為陽性,應留在家中不可外出,並透過遠距醫療由專業醫師確認快篩結果,若確認為陽性,將由醫師所屬醫事機構通報,將個案判定為確診。
事實上,相比已瀕臨量能極限的PCR篩檢,目前的快篩劑已經有相當程度的準確度,若還要堅持「快篩陽再到篩檢站做PCR確認」的流程,恐難以快速應變,且快篩陽有高機率是確診者,單是外出到醫院就是一種高風險的傳染途徑。
而這也是疫情指揮中心主張開放快篩陽視作確診的理由之一。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次修改規定的3類人,過去若出現症狀要採檢,外出需有交通工具配套,增加整體行政負擔,因此才修改對於「確診」的定義。
圖/取自Unsplash,攝影:Steve Nomax。
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分析,有明顯症狀且快篩陽的人,PCR陽性率接近100%;即便沒症狀、只有快篩陽,PCR陽性率也來到85%。因此,在確診數暴增的當下,應該把快篩陽視作確診,即便臨床上有可能會「錯關」15%偽陽性的人,確保其餘85%的人能獲得妥善的治療。
曾任台北市社會局長、目前為台大醫院醫師的許立民也表示,把快篩陽視作高風險族群,可以省下重覆PCR的時間,先給予適當的抗病毒藥物治療,有機會能降低中重症住院、死亡率,這部分對安養長照機構裡的長輩尤其重要。
而目前全台疫情最嚴重的新北市,市長侯友宜也主張,快篩陽性應視同確診「是一定要走的路」。但他也點出一個問題,就是目前快篩劑難買,就算民眾遵循政府的計畫,但快篩劑的來源能是一大問題,「快篩陽才來採檢PCR是可行的,不過重點是要讓民眾都買得到快篩試劑」。
圖/池孟諭攝影。
但疫情相對雙北地區較為和緩的高雄市,市長陳其邁則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北部地區疫情嚴重,風險族群若以快篩取代PCR的準確度很高;但在盛行率沒較低的地區則不適用,出現偽陽性的篩檢誤差機率高,就以高雄的盛行率來看「時機未到」。
過去出於對台灣防疫的信心,有不少業者推出內容相當優惠的防疫保單,如今政府政策轉變,尤其放寬「確診」的定義,更是挑戰保險公司承保風險的極限。從一開始的確診,到被匡列及居家照護,都已放寬比照理賠。而「快篩視同確診」更是敲響警鐘,業者所承擔的風險已到了會有財務危機的程度。
為了避免核保氾濫導致影響公司營運,不少業者已經有共識要採取更嚴謹的核保流程,若被保人要啟動確診理賠,將會要求出具「醫生診斷確診證明」,畢竟快篩是屬於民眾的自主行為,考量誤測的因素,對保險公司而言程序不夠嚴謹。
圖/取自衛福部YouTube。
不過確診人數持續攀升,許多民眾為了申請保險理賠,湧入醫院做PCR並要求開立確診證明,反增加醫療院所負擔。金管會8日上午緊急邀集業者開會研擬對策,規劃以「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替代確診診斷書,卻引爆業界全面反彈。
業界共提出2點質疑,第一,金管會雖已跟衛福部協調,將增列身分證字號於數位證明上,但關鍵的「醫生姓名」仍未載明,如果資料登載不實,遠不如醫生診斷書的責任歸屬效力;第二,若理賠審核文件再放寬,當後續快篩陽性視同確診上路,業者面臨更高道德風險,勢必要耗費大量理賠審核作業成本,才能擋住可能的詐保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