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 4 月間在紐約庫珀聯盟學院展出的「抒情都市主義:台北流行音樂中心」(Lyrical Urbanism: The Taipei Music Center)專展,不僅是北流在國際舞台的初次亮相,更是少見的以台北建築為唯一主題的國際展覽。或許讓這一切更顯珍貴的是,這甚至不是北流自我推銷的結果。
北流發言人徐有潔解釋,一開始,是由設計北流的「RUR」兩名建築師的母校庫珀聯盟學院建築系發出策展邀請。兩名校友也欣然同意,以事務所完成過最特別、規模也最大的北流案作為主題。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我文化部皆是後來得知消息,才大力投入協助。
RUR 對《遠見》表示,展覽的實體及線上反應都相當正面且廣泛。尤其是開幕式的直播影片,觀看數已超過 2 萬 5000 次,登上庫珀聯盟學院史上前二熱門的活動之列。
圖/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提供。
赴美親身出席開幕式的徐有潔描述,現場約 300 人中,有台灣留學生、台裔移民後代、當地建築系學生,以及音樂業界人士。除了欣賞北流建築設計之美,與會及交流人士也對於台灣為流行樂特別打造場館、而且是由政府出資建造與支持初期營運的這件事頗感驚訝。
這次紐約行,北流代表把握疫情中難得的機會,乘勢打響國際出訪第一炮,特別拜會了紐約音樂節 Summer Stage 主辦單位「City Parks Foundation」,與布魯克林以音響技術著稱的音樂場館「National Sawdust」。
「這些團體都是自己想辦法籌資的,真的非常辛苦。所以聽到北流(至少前期)是拿國家預算,都覺得很不可思議。」徐有潔表示,「但公家預算也伴隨著相應的義務,所以我們也與這些紐約團體有許多體制面上的交流,互相學習。」
徐有潔特別指出,在首次接觸後,「City Parks Foundation」與「National Sawdust」都主動與北流保持聯繫,「這個積極度是蠻特別的。」即使在疫情中較無國際交流機會,但營運近兩年來,北流在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中逐漸站穩定位,也有國際單位直接接洽北流尋求合作。
以紐約作為起點,北流期盼未來能在更多國際性的研討會、音樂節等活動上多多露面,鼓勵國際音樂社群前來北流表演、展覽,提升跨國人才交流的機會與廣度。
圖/布魯克林以音響技術著稱的音樂場館National Sawdust,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提供。
除了北流獲得官方出資支持的背景,另一個紐約交流人士對北流感興趣之處,是如何透過營運技巧,讓一棟流行音樂場館不只是民眾前來聽音樂的地方,而能夠更加融入城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對此,徐有潔直言,這正是北流因疫情衝擊遭逢的最大挑戰。
北流的三大功能坐落於三大場館中。表演廳的音樂演出、以及文化館的展覽在社交限制放寬後,還算能在固定清消與疫苗、快篩等機制的支持下持續運作。
圖/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提供。
但產業區以「音樂生活聚落」為定位,其中的餐廳、樂器行等商家有賴穩定的人流支持。即便一場演出能吸引數千名觀眾前來,但在此之外的時間,受到疫情影響,鮮少有南港人潮湧入館區。也就使得招商困難重重。
目前北流為加速招商進度、並吸引更多演出時間外的訪客,制定了不同的策略。在招商方面,從統包轉向分開招標,在租期與租金上提供更多彈性及補助。
在吸引非表演廳人流上,北流持續經營展覽與戶外活動。也為 4 間可容納百人至千人不等的展演空間加強隔音功能,以提供更多元的室內活動。其中的一大重點是餐飲服務。期待在「北流卡夫卡」等餐廳開張後,能夠有效留住來看展覽、表演的民眾。
圖/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提供。
「要讓大家覺得這裡是個生活園區,不是只有聽演唱會才來的地方。」徐有潔解釋,「餐飲等生活機能,我們是放在非常重要的規劃中,需要盡快完善,以延長來客停留的時間。」
在設計初始,「RUR」建築師們也以此為目標,希望場館不僅為流行音樂產業所用,也能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北流規劃在 2022 年中宣示南基地活化成果,展示音樂結合生活的不同場景。進一步向音樂社群發聲,一棟屬於當地、也屬於國際的音樂場館,將會持續為了使用者需求而不斷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