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疫情狂燒,二個月已有二起幼童死亡案例,其中基隆的2歲幼童,因不斷轉介醫院,未能及時治療,最終不幸死亡,關鍵的「急重症跨區轉診機制」卡關,突顯暢通照會與轉院機制的重要性。
被衛福部公告為緊急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雲林縣,不僅有老年人口全台第二高,以及家戶所得低問題,醫療資源也相對缺乏,但面對急重症跨區轉診的需求,同樣迫切。因此,聚沙成塔的醫療量能聯防,成為守護地方健康與照護的關鍵。
圖/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中)。陳之俊攝。
面對Omicron,沒打過疫苗的兒童暴露風險拉高,雲林六家急救責任醫院中,只有兩家有小兒科醫師,建立區域聯防機制,成為補足醫療量能的關鍵。
靠著過去豐富的跨院合作經驗,只花7天就成立的COVID兒童急重症遠距醫療照護網(COVID Kids-NET),由台大雲林分院小兒科團隊為中心、串連成大斗六分院、若瑟醫院、雲林基督教醫院、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院,以及長庚雲林醫院等六家醫療院所,提供全天候COVID兒童急重症視訊諮詢照會服務。
過去,醫院與醫院之間各據山頭,藩籬分明,甚至有搶病人的檯面下競爭關係。
這次,能在短時間內就聯防一氣,靠的就是甫於2021年12月,獲醫界最高榮譽之一醫療典範獎的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自2018年以來,推動區域聯防所打下的基礎。
圖/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陳之俊攝。
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直言,除疫情展現出遠距醫療的特色外,其實以馬惠明為首的急診醫療、國際醫療及偏鄉醫療業務,也提供超乎預期的效能。
黃瑞仁細數馬惠明自2016年到任台大雲林分院的功績,包括其急救專長,在已有基礎的急重症醫療上進一步提升,9月成立外傷中心,確立台大雲林分院,成為雲林唯一重度急救責任醫院。
黃瑞仁指出,前任院長王崇禮爭取成為醫學中心,其中涵蓋五大任務,其中有一項,正是國際醫療。他坦言,2016年前,台大雲林分院的國際醫療是「零」。
黃瑞仁與馬惠明分頭進行,找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際醫療組、衛生署及外交部可能的資源。
2017年,成立國際醫療中心,剛好當年友邦布吉納達臨時需要一位醫師,快速盤點後,派出內科部王馨儀醫師便擔任布國醫療團醫療長,為期一年,成為我國最年輕、也是唯一女性的駐外醫療團醫療長。
其間,布國也派出四位醫師、護理人員,來台接受急診和加護病房的訓練。
同年,馬惠明也率團至印尼雅加達與瑪琅參訪,開啟急重症及心臟衰竭研討會,以及後續急診重症與護理等醫療人員的訓練計畫。
2018年,再與東爪哇的泗水,執行衛福部「一國一中心」計畫,由六家醫院前往東南亞六個國家,進行醫療合作。
黃瑞仁透露,馬惠明從小就有當外交官的夢,所以自小積極學習英文,後來也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醫療政策與管理博士,在國際事務方面多有擅長。
圖/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陳之俊攝。
身為雲林唯一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急診病床每天都滿床,一床難求已是常態,遇到重大外傷病人來了、快要休克、要進開刀房,面對的是加護病房沒床、外科醫師不敢開刀的情況。
為了讓病人有活命的機會,避免轉出去後在路上可能逝世,在仁醫偉大的理念下,醫院開始推動「先開刀,再找床」,由資深護理師每天上小夜班前盤點病床,有哪些病人相對穩定,如果今天晚上急診需要病床,馬上可以緊急調度。
而這位「可調度」的病人要送到哪裡?若轉到一般病房,會臨時增加護理人員負擔。
於是,先轉到開刀房的恢復室,由快速反應小組值班護理師擔任主力護理師,這制度運作起來非常順暢,平均每天調兩床,不會造成負擔,大多時候只要調度一床。
黃瑞仁驕傲的說,這制度在全台也是首創,靠的就是急診同仁團隊的運作。制度推行以來,至今到急診的重大外傷病人是零轉出,相當成功。
馬惠明就是會想到如何突破問題。
圖/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陳之俊攝。
2018年,台大雲林分院與成大斗六分院打破醫界藩籬、攜手合作推動「斗六雙星區域聯防」計畫,兩院的神經外科與整形外科互聘為兼任主治醫師,一起排班,透過雙向視訊會診,建構一個醫療人力的大水庫。
2020年,雙星聯防進一步擴大,加入若瑟醫院及雲林基督教醫院,增加創傷及兒科的聯防機制,雙星聯防升級擴大為四星聯防。
推薦馬惠明角逐醫療典範獎的雲林縣醫師公會理事長丁榮哲表示「每個來雲林的醫生都做很多,但馬惠明會動腦筋。他會看雲林遭遇什麼問題?要怎麼解決?特別是他在科技方面見多識廣,很會把科技用在醫學上,區域聯防跟遠距醫療,就是最好的案例。」
丁榮哲分析,從實際狀況看,差不多規模的醫院都是競爭關係,這個聯防合作,讓醫療量能更有效整合運用,而這個全台首創的機制,正是其獲獎主因。
「遠距醫療一開始看來好像多此一舉,心中還覺得可能只是新鮮的玩意」丁榮哲補充說,後來一件事讓他完全改觀。
由於全雲林小兒心臟科醫師只有一位,一個人不可能服務全雲林所有學童,於是馬惠明請技術人員到學校,利用電子聽筒記錄下來做成心電圖,並上傳雲端,由全國雲端小兒心臟科醫師判讀,這讓他感受到,馬惠明不是做做樣子,是真的在做對事、做好事。
丁榮哲認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視訊真的有需要、一年來已習慣視訊,遠距醫療視訊變得順理成章,這也是馬惠明的超前部署。
把雲林醫療搞得有聲有色的馬惠明,在醫界表現亦是成績斐然,最著名的包括「到院前高級救護」「公共場所AED制度」及「緊急醫療救護法」修訂,因此他被喻為醫界的明日之星。
圖/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陳之俊攝。
但48歲那年,受友人慫恿,馬惠明接觸搖頭丸,差一點走上人生不歸路。所幸在家人、醫界友人及好友支持下,立即切斷這意外的人生插曲。
至今,仍有人提到他這一件荒唐事,馬惠明對此表示「對自己犯過的錯坦然接受指教,自己也感謝這一路來,願意給他再一次機會的人。希望下個10年,還能為台灣醫界做點事。」
其實,馬惠明會到台大雲林分院任職,全因大四屆身為學長的黃瑞仁開口邀請。
在黃瑞仁眼中,馬惠明就是個喜歡嘗新、具備創新人格特質的學弟;不同於白色巨塔的人,都是線性人生,他有著非線性人生。
更與眾不同的是,當醫師往往見樹不見林,馬惠明卻為了公衛角度見到林,具備專業領域的高度、廣度跟深度。
即將任期屆滿,離開台大雲林分院的馬惠明,面對Omicron來襲,他思考當前第一線急診醫師與家長的焦慮,還提出由台大雲林分院小兒科重症團隊,擔任全雲林醫院的後盾,並為其他五家專責醫院急診室,提供全天候24小時COVID-19兒童確診患者急診的急重症視訊諮詢照會服務,而他運用的,正是近6年來,一步一腳印超前部署的院際合作。
建立各項醫療制度,這位沒有固定病人的醫生,如此破除白色巨塔高牆,建立區域聯防與運用資通訊遠距醫療,以解決偏鄉健康不平等的機制,成了他留給雲林鄉親最好的禮物。
圖/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陳之俊攝。
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 馬惠明
出生:1963年
學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政策與管理博士、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台灣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科教授、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
專長:急診醫學、心臟內科、緊急醫療系統、重症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