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隨著冷凍設備普及,許多日常物資開始仰賴台灣本島提供,飼養經濟動物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反成為負擔。
於是,在戰地政務結束後,連江縣政府把當時飼育的13隻梅花鹿,運送至大坵島野放。
隨著時間流逝,島上的鹿隻自然繁衍,至今已成為超過200隻的龐大梅花鹿群。
最初放養之際,未曾想過觀光意圖;後來因有馬祖居民登上大坵島,無意間發現少部分梅花鹿會主動親近人類,才逐漸發展出賞鹿活動,如今更讓大坵島成為絕佳的旅遊熱點,昔日的島民食物,搖身一變成為動物明星。
民眾徒步環島,就能望見野地上自然奔馳的梅花鹿群,映襯著背景天然有致的島嶼風情,實為馬祖最療癒的遊程。
為維持這群「島上居民」的健康, 連江縣政府在鹿群食物和身體照護上,也不遺餘力。
圖/張智傑攝。
食物方面,夏季大坵島有天然野草與桑葉,冬季則有圍植的狼尾草,為鹿群提供穩定且充足的飲食來源。
而縣府產業發展處,也會定期至島上移除曼陀羅、玉珊瑚等含有微量毒性的強勢物種,避免其快速擴展,入侵到其他草類植物的生長範圍。
身體方面,則每年定期進行抽檢,確認梅花鹿身上是否有壁蝨,以及相關的感染疾病,必要時需噴灑藥物治療;若不幸遭遇不明疾病死亡的個體,會請託台灣大學獸醫學院深入探究。
此外,縣府考量到島上梅花鹿有基因窄化、近親繁殖等問題,便在2020年,從墾丁國家公園引進9頭台灣純種梅花鹿,以改善鹿群的生態發展。
被列為世界奇景之一的「藍眼淚」, 是馬祖存在已久的自然海洋景觀, 每年4月到9月是最佳觀賞期。
由於馬祖周邊的光害較小,再搭配合適的潮汐、海水溫度,就有機會欣賞到宛如被藍色光海包圍的海岸線。
昔日討海的時代,當地漁民就已在海灣發現這些會發光的微小生物「夜光蟲」,由於好發時期正值捕撈丁香魚的季節,又被稱為「丁香水」;直至2013年,透過社群媒體的傳播,「藍眼淚」之名才廣為遊客所知悉。
為解密藍眼淚的生態現象, 連江縣政府與台灣海洋大學教授蔣國平合作,投入夜光蟲的生態調查。之後,海大團隊更進一步掌握,能以人工大量培育出藍眼淚的技術。
2018年8月,雙方於南竿合作成立「藍眼淚生態館」,是馬祖第一座具有高互動性的自然生態主題館,讓遊客一年四季都能與藍眼淚進行互動體驗。
圖/馬祖「藍眼淚」攝影大賽優選《葉益昇:馬祖藍眼淚東莒大砲連》。連江縣政府提供。
另一方面,藍眼淚熱潮帶動的海洋觀光熱潮,促使旅客倍數成長,同時也影響到島民生活與島嶼生態,更連帶讓海洋廢棄物(簡稱海廢)問題愈來愈受重視。
對此,張壽華表示「由於馬祖各島固定有垃圾車進行清運,因此境內的海廢物,近98%都是來自中國沿海一帶的海漂垃圾,這點從淨灘時常會拾獲大量的簡體字包裝,就能夠略知一二。為此,我們積極到中國閩江沿岸的各大都市及漁村進行交流,推動垃圾分類與清運機制,也推廣採用更加耐撞的浮球,來取代保麗龍材質,以減少海洋塑膠微粒的產生。」
透過長年溝通,中國當局已開始重視並投入經費整治,目前福州市的幾個沿海漁村,開始有垃圾清運制度,居民直接將家庭垃圾、寶特瓶隨手投入大海的情況也已大幅減少,逐漸讓海岸線呈現乾淨樣貌。
從獨特的花崗岩景觀、無人島礁上的燕鷗家族、大坵島野性奔馳的梅花鹿群,到暗夜發光的神祕藍眼淚,都是眾所皆知的馬祖特色。
圖/每年4月到9月,是藍眼淚最佳觀賞期。天下文化提供。
不僅如此,還有許多在台灣相當稀有的「馬祖特有種」,包括北竿的雌光螢、莒光的黃緣雌光螢、東引的玫瑰石蒜與紅藍石蒜,馬祖可說是稀有動植物的生態天堂。
張壽華認為,與其一窩蜂去追捧台灣本島常見的明星樹種,更重要的是看見馬祖的特色,進而保留並復育自家的原生種,才能夠讓馬祖的觀光產業永續發展,進而吸引更多人欣賞馬祖的美麗。
圖/書籍《品馬祖.島嶼釀》天下文化出版。
本觀點文部分擷取自《品馬祖.島嶼釀》書摘資料,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