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風災女性死亡數總高於男性?防災預警志工計畫破性別劣勢
圖/取自unsplash,攝影:Hasib Matiur。 以農立國的孟加拉,卻擁有領先各國的防災預警網絡,近年來更透過女性志工隊改善婦女抗災觀念及社會地位。孟加拉政府這幾年到底進行了哪些改革,值得世界各國在防災面向上好好效法?
英國BBC報導,孟加拉是世界上最容易遭受氣旋侵襲的國家之一,每年沿海地區都會遭遇數次風災,暴雨洪水常帶來嚴重破壞。但近年來,孟加拉當地因極端氣候造成的死亡人數急遽下降,這主要歸功於天氣監控設備、通信器材和當地志工隊組成的防災預警網絡。
而隨著極端氣候逐漸成為新常態,如何建立早期預警系統也成為全球政府的共同課題。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七月初就向世界氣象組織(WMO)呼籲,確保未來五年內全球人口都能被納入早期預警系統的保護傘下。有鑑於此,防災預警方面堪稱模範生的孟加拉或許是各國該效法的對象。
孟加拉迅速應變頻繁風災的能力,立基於三大關鍵因素:早期預警系統、當地志工隊、庇護所安置。
透過即時天氣預警,搭配當地志工協助疏散,孟加拉成功化解一次次風災危機,世界氣象組織氣候風險早期預警系統(CREWS)秘書處負責人約翰.哈丁(John Harding)就稱讚道:「孟加拉為我們呈現一套有效的早期預警系統,可說是防災方面的先鋒。」

早期預警系統,沿海雷達追蹤氣旋
孟加拉開始注重防災預警網絡可追溯至 1970 年,當時強烈氣旋波拉(Bhola)重創孟加拉沿岸,導致 50 萬人死亡,孟加拉政府隨後大力投資天氣預報設備、建置庇護所,並培訓沿海地區志工隊。2020 年,氣旋安攀(Anphan)挾帶暴雨登陸孟加拉時,全國死亡人數僅 26 人,這是孟加拉政府多年努力的成效。
孟加拉降低風災死亡率的部分原因,在於政府追蹤氣旋的能力有所提升。
過去該國僅有兩台沿海雷達,提供 200 英里海域內的氣旋偵測;如今,政府除設置沿海雷達、地面觀測站和各式量測儀器,也與谷歌企業合作,確保天災預警情報第一時間發布給全國人民。如此全面的氣象網絡,也讓孟加拉民眾能更準確得知當時當地的天候消息,保證人員迅速疏散至各庇護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