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的論文中,是直接使用3位候選人的名字,乙的論文是,則使用A來簡稱林智堅、B來簡稱許明財、C來簡稱蔡仁堅。
在甲論文的第11頁、乙論文的第14頁,有一處幾乎完全相同的敘述:
「所以選擇教育程度變數,主要是基於不同教育程度會有不同投票取向的前提。因此,學歷較高的選民會投給高學歷的候選人,學歷較低的選民則可能無此差別。檢視蔡仁堅(C)、許明財(B)及林智堅(A)三位候選人,蔡仁堅(C)的學歷最高,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後,赴美留學取得哈佛大學政府學院公共行政碩士;許明財(B)亦具有美國碩士學位的學歷,根據選舉公報的記載是多明尼克肯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至於林智堅(C)當時係台灣大學在職專班生,可謂准碩士。」
圖/乙論文中相似甲論文的段落。方格子提供。
在乙論文這段文字中,敘述候選人學歷時,C出現了兩次,對比學歷後,我們可以肯定第二個C是誤植,應為A(林智堅)才是台大在職專班生。
而在甲的論文中,則沒有這樣的問題,明白寫著「林智堅當時係臺灣大學的碩士二年級生」。
隨後甲做出這樣的假設:以林智堅的學歷,可以吸引較高學歷的選民支持。
乙的假設則是:以C(蔡仁堅)的高學歷,會吸引較高學歷的選民支持。
甲在這裡的假設顯然有問題,因為擁有高學歷的人應為蔡仁堅,當然這也有可能是誤植,但就這段文字的相似程度,兩者顯然有一人參考了另一個人的寫法,只是把名字跟A、B、C之間、學歷高跟低之間互換時換錯了,這可能是判斷誰先成文的關鍵。
圖/甲論文中相似乙論文的段落。方格子提供。
這裡再提供一個資訊,甲、乙兩者研究對象是不同的,甲研究林智堅,所以會用林智堅的學歷去假設,而乙研究的是蔡仁堅。
如果回去看兩者前後的其他變項敘述,甲都是「假定男性會投給林智堅」「假設林智堅可獲年輕世代支持」和「假設林智堅比較容易獲得中小企業主的支持」。
而乙則是「假設女性比男性更傾向投給C(蔡仁堅)」「假設C將獲得年長世代的支持」和「假設C比較容易獲得白領支持」。
所以如果甲是原創者,甲的學歷假設段落,應該要寫「以林智堅的學歷,會吸引較低學歷的選民支持。」
這樣就會出現一個明顯問題,在這個段落的開始,兩者都有提到,他們的前提是「學歷較高的選民會投給高學歷的候選人,學歷較低的選民則可能無此差別」。
發現了嗎?乙假設學歷高的選民,會投給學歷高的蔡仁堅是沒問題的,但甲如果要假設「學歷較低的選民會支持林智堅」,那明顯就跟這個段落開頭的「學歷較低的選民則可能無此差別」有矛盾,兩者引用的研究,只說學歷較低的選民不在意學歷,可沒有說他們會特別投給學歷低的候選人。
回頭檢視甲的論文,甲在此前的第9頁寫著「由於林智堅學歷不及其他兩位候選人,且為准碩士學歷,因此假設,學歷較低者,較支持林智堅」但這段乙論文沒有。
圖/甲論文中有各種矛盾的假設。方格子提供。
可以看到,甲在第11頁疑似抄襲的段落之前,其實已假設了,學歷較低的選民會支持林智堅。
如果涉嫌抄襲的段落是甲的原創,那他斷不會引用那篇「學歷較低的選民則可能無此差別」的論文,因為這個研究,對他的研究對象林智堅來說根本沒差別,唯有研究對象是蔡仁堅的乙,引用這研究才有意義。
而後,甲又在論文第56頁的研究結果寫著「較低學歷者較不支持林智堅的趨勢,證實了我們原先的假設」至此,我已經看不懂甲的論文了。
他先提出「林智堅學歷較低,會吸引較低學歷選民」的假設,又引用研究表示「學歷較低的選民較不會被候選人的學歷影響投票」,然後在疑似抄襲的段落,做出一個莫名其妙的假設。
又「以林智堅的學歷,會吸引較高學歷的選民支持」,最後又在研究結果時寫「學歷較低較不支持林智堅是符合他的假設」。
這4點彼此都充滿矛盾,為什麼會出現在同一篇論文裡?
圖/甲論文第56頁研究結果,又與此前假設矛盾。方格子提供。
所以我的結論很簡單,甲不太可能是原創者,他使用的段落,很多我估計他自己都不知道在寫什麼,才會造成這麼多矛盾同時出現。
如果配合實際狀況,我會猜測,可能是他有畢業的時間壓力,才會引用這麼多,跟自己研究無關的段落,那些段落放在乙的論文中合情合理,放在甲的論文就不知所云。
以上,我只參考了兩者的論文,完全沒有使用民進黨提供的資料。
這幾天,林智堅的指導教授、國安局長陳明通,提出了Email當證據,試圖證明論文相似的段落,是林智堅先寫出來寄給他的,但即使不相信民進黨提供的資料,好好把論文讀完,大概也能明辨真偽。
當然,從蔡英文的論文案,我們已經知道有些人就是不可理喻,那我也致敬一下,就把本文取名為「一刀斃命!林智堅論文的證據在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作者林艾德,原文《一刀斃命!林智堅論文的證據在這裡!》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