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19日邀請民進黨內的政界大老們商討國政,其中一項高度共識的議題,不但將直接影響2022年底的九合一地方大選,也極可能讓未來縣市發展更不均衡,那就是「新三都」:新竹縣市、彰化縣和雲嘉嘉的合併升格。
縣市合併升格,是由新竹市長林智堅2021年9月率先拋出新竹縣市合併點燃話題。新竹縣長楊文科、苗栗縣長徐耀昌不反對,甚至成立「升格第七都直轄市推動委員會」,但都強調要有完整配套與諮詢,由下而上地推動,不應貿然進取。
而台灣也早在2010年經歷了一次縣市升格,當時不少縣市「由下往上」向中央爭取升格,才分別成立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跟台南市,從兩都變為六都。
縣市合併升格本為美事一樁,新成立的直轄市可獲得更多財源、公務員額職等增加、簡化鄉市鎮等代表化為區,但這次縣市的合併升格,跟上次有何不同之處?
看更多 》為何頻拋「合併升格」?拆解林智堅、林右昌的三大盤算
圖/台南在2010年升格為直轄市,取自Unsplash,攝影者Tius小銘。
不同之處在於,民進黨高層希望透過《地方制度法》的授權,由內政部「由上而下」,直接推動遭到點名的縣市合併升格。強摘的果子不甜,過去是雙方兩廂情願才彼此合併升格,如今「新三都」卻是遭到民進黨高層家父長制度一般「指腹為婚」。
除彰化縣府會一心想升格外,新竹縣市、雲嘉嘉都還有不少問題仍待解決。
目前唯一阻礙,就是《地方制度法》第四條中的人口門檻,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已經展開遊說連署,要把門檻從125萬人口降低為100萬人。
「新三都」倘若全數通過,台灣將從六都16縣市,一口氣變成九都10縣市,直轄市快比非直轄市還多的詭譎情況。
跟其他國家比較,台灣小小的國土面積有已有6個直轄市,跟鄰近國家同級別的城市數量相比,中國有4個,南韓8個、北韓4個、越南5個、泰國1個,若變為九都,台灣的直轄市數量將遠超其他國家,更顯荒謬。
這次總統府放出的「新三都」消息,直接引起各地首長、政治人物的齊聲抗議。
台北市長柯文哲認為民進黨此舉只為選舉,「這是我最氣的地方,國土規劃是很嚴肅的事,要從長計議。」
柯文哲認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正是針對民眾黨立委、傳出有意參選新竹市長的高虹安而來,因合併升格後,林智堅將可再選大新竹市長,「如果民調贏高虹安,民進黨就不會弄了,民調越做越不對勁才會做。」
看更多 》新竹縣市升格直轄市等於美夢成真?還有三大難題擺在眼前!
圖/柯文哲認為此時談縣市合併,跟新竹市選舉民調有關,台北市政府提供。
不只柯文哲,楊文科怒斥縣市升格並非一黨說了算,倘若硬過將迎來民意的反撲;徐耀昌則是砲轟「吃相難看」,光是新竹縣市合併就是長遠之計,且林智堅曾提議劃入頭份、竹南,只要苗栗縣的「蛋黃區」,其餘併入台中市,「苗栗縣要置於何處?」
甚至連前總統陳水扁受節目專訪時都直呼,台灣已經有6個直轄縣市,倘若新竹縣市再合併升格,「豈不是比中國大陸還大?」
為什麼消息一出,引來這麼多首長、政治人物表態反對?原因就在六都升格十年以來,帶來的好處不說,就已經有許多問題亟需解決。
看更多 》竹竹還是竹竹苗併?林智堅、楊文科「第七都」四點看法大不同!
圖/楊文科認為縣市合併非一黨說了算,賴永祥攝影。
首先是人口過度往六都集中。
2021年1月內政部公布的資料就顯示,台灣已經有七成人口集中在六都,人口過度集中在城市,空間狹小的情況下,自然推升都會地區的房價,連帶影響民眾成家、乃至生兒育女的意願。
再來,六都與非六都已經有「實質上不平等」的差異產生,而這不平等,首先來自於財源差異。
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接受《遠見》專訪時指出,倘若新三都合併升格通過,苗栗、南投與屏東的處境恐怕更加艱難,「出生在六都的人跟非六都的人,因縣市資源不同,遭受國家差別對待。」
不只其他政黨不滿「新三都」,甚至連民進黨地方首長都有意見。
屏東縣長潘孟安接受《遠見》訪問時坦言,「從媒體上看到多三都的消息,確實有點意外!」據他判斷,這方向已定調。潘孟安說,他對國家多幾「都」沒有意見,「重點是全國性資源檢視跟調整。」
作為緊鄰高雄都會區的屏東縣長,他感受很深,「都會愈發達,愈偏鄉愈落後,發展嚴重傾斜六都,」首先問題就出在中央統籌分配稅款。
圖/同為民進黨籍的屏東縣長潘孟安認為,資源分配不均只會導致城鄉差距擴大,張智傑攝影。
儘管各地國民納稅基準相同,但六都卻可先行分配走63%左右的統籌稅款,以2020年為例,屏東僅分配到80.49億元,占所有統籌分配稅款的2.9%,占非直轄縣市的10.9%。
潘孟安直言,「如果不調整,那城鄉落差更大,不公平現象也會擴大。」
除了財源分配不均,潘孟安也自嘲非六都縣市淪為「公務員訓練所」,「屏東縣幅員遼闊,上山下海又有離島,但公務員職等、編制上都低於六都,為了追求職涯發展常常跳到六都,讓一般縣市淪為六都公務員的訓練所。」
潘孟安呼籲,執政黨應優先處理縣市最重要的「財政劃分法」和附屬的「中央統籌分配款分配辦法」下手,再討論國土劃分、全國行政區劃,甚至是台灣地方政府體制要走二級或三級的問題。
作為執政黨應負責任通盤檢討全國國土規劃的議題,而非為了選舉考量而倉促通過,甚至亂點鴛鴦譜,否則不只影響2022地方大選,乃是甚至更久遠的國家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