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地景藝術節即將邁入第10個年頭,本次活動嘗試以「文化地景」的概念,透過藝術創作梳理,並轉譯城市地區的歷史文化、地理景觀,運用日常生活空間的藝術介入,建立大眾對於地區的歷史認識,連接社會關係,取得文化意義。
2022年桃園地景藝術節活動主題為「川行脈動」,以「川」字的象形意象,把桃園母親河大漢溪,拆分為3部組成元素。
大漢溪是「讓人依傍而居、安定生活的源泉」,是「孕育豐富生態系統及演化平台的溪流」,更是「促進產業及城市發展、活水不絕的血液」,這3道象徵「生產」「生態」與「生活」的水流,形成桃園的大「川」。
圖/取自「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官網。
如果把整個桃園比喻成一個宏壯巨人,大漢溪則是遍布其身的血管,而位於上游的大溪流域,更是圍繞桃園心臟的動「脈」。
「川」是大溪三生的維繫,「脈」為整個桃園的心跳,進而成為城市命脈,讓大桃園地區強而有力、生生不息地跳動著。
而活動中所有創作靈感與題材,則包含都市與鄉村的迥異風情、過去與未來的對比場景、生產與消費的人文寫照、真實地景與其意象的描繪構築。
2022年桃園地景藝術節的各式裝置藝術品,目前已在大溪區大漢溪沿線景點陸續亮相,讓遊客先睹為快。
台灣把福壽螺視為頭號公敵,然而對福壽螺的研究,焦點大多都放在如何防治,卻沒有人真正了解這個生物,不明白福壽螺之所以成為禍害,其實跟人類作為息息相關。
「粉紅泡泡」設置在月眉人工濕地,以強勢外來種作為主題切入,用視覺藝術以及體驗設計,引導民眾去反思生態平衡的議題。
藝術家羅元鴻同時也是一名農夫,在農作時,常思考如何用友善方式,改善福壽螺對作物及生態環境的問題。
圖/取自「桃園地景藝術節」臉書。
作品把「人」還原到「本有」的位置上,也就是在物物相繫、生死交織的網絡中的環節之中。
從友善生態角度切入,研究捕螺陷阱,探討哪種誘餌最有效,由人與生物、環境之間構築的綿密之網,才能朝著共生互好的方向發展,看到改變的方式。
在大溪七張福德宮前,出現了一大片美麗花田。大溪水與綠休閒農業區中,韭菜是最重要的物產之一。
每年9月,迎接東風及秋天的到來,也正是農民讓韭菜開花取子的時節,以備來年播種。因此花田下的詩意,便以9月雪作為視覺設計的靈感來源。
圖/取自「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官網。
作品藉由花田的意象,猶如迷宮的田畝設計,導引人們感受農夫耕耘後的足跡,讓人在此空間感受一種奇幻感,歌頌農民勞作的成果。
「Sa'owac」是阿美族語中的峽谷溪澗之意,聚集族人取其傍水而居的意思,從原鄉花蓮秀姑巒溪遷徙至桃園大漢溪岸,在在保存了阿美族採集文化的智慧,並為自己命名為撒烏瓦知部落。
該作品以阿美族傳統魚笙為造型發想,象徵撒烏瓦知部落傍水而居的遷徙過程,一段接著一段的連接意象,象徵著來時路。
圖/取自「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官網。
來時路包含部落自立造屋的歷程與沿革,從花蓮來到桃園大溪安家立命,歷經拆遷危機,經過族人的共同努力,跟外界的溝通爭取,才有今時今日被重視的部落主體性。
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共有30件藝術裝置,自9月8日起展至9月25日,一連18天,民眾可以到桃園大溪免費參觀。
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
日期:2022年9月8日(四)~ 9月25日(日)
時間:10:00 ~ 17:00
地點:大溪河濱公園、中庄調整池、大嵙崁親水園區、月眉人工溼地、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