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發展、數位設備普及,早年受限於基礎建設的數位落差問題已漸漸消失,但為何網路社會的數位落差依舊存在?事實上,數位落差的「成因」愈來愈多樣化,從年齡、教育程度甚至到生活環境,都可能造成數位普及的斷點。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John Schnobrich。(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偏遠鄉鎮地區因為環境因素、政府補助資源力有未逮,導致數位資源落差,因此政府從「偏鄉數位應用推動計畫」、前瞻基礎建設等,都積極透過直接的經費挹注,解決網路建設等硬體面,並且師資培訓、擴充數位內容資源。
但政府把目光集中在偏鄉時,無形中卻在大城市逼出「隱形數位落差」。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年齡」帶來的差距。政府往偏鄉挹注資源,卻忽略不少身處便捷大都會的老齡人口。疫情期間不少長輩苦於不會使用3C產品,導致視訊看診難以推動,就是最好的案例。
就內容與師資面,除了民間企業與團隊積極開發外,師範大學在2018年起推動「數位學伴計畫」,招募大學生化身為「大學伴」,利用遠距教學方式提供偏遠地區國中、小學生每學期10週的線上教學與陪伴服務。受到疫情衝擊的時刻,這項計畫的遠距教學服務實踐模式更顯珍貴。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Kenny Eliaso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至於硬體面,仍有不少偏鄉學校應變不及。根據監察院統計,雲林、嘉義、屏東和花東地區,小學生家中缺乏遠距設備的比率超過20%以上。學生在家中苦無設備,受教權被剝奪;甚至因為家庭環境的關係,父母需上班無力監督小孩,出現「線上中輟」的窘況。
除了硬體,數位人才也很重要。為了減少鄉鎮的數位落差,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今年找來小鎮文創、小鎮智能、小鎮風土以及東華大學,共同舉辦「2022公益後山數位黑客松」活動,以競賽的方式,吸引全台各地更多數位人才進入到地方鄉鎮,為這些瀕臨式微的地方注入新的活水,尋求未來數位創生解方。
台灣公益聯盟副主任彭美琪說,公益聯盟與小鎮文創在花蓮推動創生共伴計畫,也確實發現狹長的花蓮地形帶來某些不方便,例如位於太魯閣的原民部落無法順利賣出雞蛋到城市、部落裡的阿公阿嬤種植的有機蔬菜只能賣給山下的零零散散的觀光客,「何不把青年公益競賽成為東區創生共伴計畫的延伸呢?」
彭美琪認為,青年學子所處的「滑」世代,只要一部手機就足以解決生活中的大小難題,如果嘗試讓青年學子以解決台灣東部的問題為發想,與在地青年團隊一起,共同嘗試解決家鄉的發展問題,可不可行呢?
圖/後山黑客松提供。
這樣的想法,獲得小鎮文創的何培鈞老師及其團隊支持,決定以花蓮後山為場域,用科技數位為架構,以黑客松的形式聚焦在地議題,邀請後疫情時代下的青年站出來,參與家鄉的發展與改變。
彭美琪說,對於公益聯盟來說,科技是成為偏鄉發展支持平台這樣的願景下不可獲缺的關鍵,如果每年例行辦理的青年公益競賽,能聚焦用科技數位解決家鄉、偏鄉問題,大家所關心的家鄉能夠更好?
彭美琪說,也許,透過科技,花蓮部落的雞蛋跟阿公阿嬤種的有機蔬菜可以賣到城市;也許,家鄉那一位腿腳不方便的蚵仔麵線老闆娘,30年傳承的好味道,可以讓更多眷戀著濃濃家鄉味的離鄉人,隨時都能品嘗記憶中的味道。
第三屆青年公益競賽活動啟動 | 後山數位黑客松
參賽報名期間:9/16(五)-10/20(四)
第三屆青年公益競賽後山黑客松網站:https://hackathon.townway.com.tw/index.html
歡迎加入社群詢問更多有關「第三屆青年公益競賽-後山黑客松」!
【參賽報名區】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krWoTLCYfBnwwHFVA
檔案下載區(計劃書架構+著作財產權授權暨肖像授權同意書+報名簡章+說明會簡報):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axbMTrxvLRWnOcDm_NAr9Cq2j8Y_Ru_G
圖/報名具備內容說明。後山黑客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