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長候選人黃紹聰過世,中選會因「防暗殺條款」宣布停止選舉,今年選舉也因疫情讓投票方式增添變數

「防暗殺條款」嘉市候選人過世停止選舉!疫情亂選情不只這一樁

「防暗殺條款」嘉市候選人過世停止選舉!疫情亂選情不只這一樁 圖/取自Pexels,攝影:Edmond Dantès。
作者:郭逸
日期:2022-11-02

無黨籍嘉義市長候選人黃紹聰2日清晨因身體不適送醫,宣告不治,起初傳聞黃確診新冠肺炎身亡,隨後遭黃競選團隊駁斥,2022年嘉義市長選舉成為九合一大選依法暫停的案例之一。由於台灣每日染疫者仍超過3萬人,根據現行法規,確診者不可投票,專家學者就提出「選舉泡泡」保障公民權,中選會則認為於法無據。一場疫情,使得選舉路上阻礙重重。

候選人身故暫停選舉,俗稱「防暗殺條款」

黃紹聰團隊指出,黃是2周前確診,近日恢復選舉活動狀況良好,黃妻則澄清丈夫死因為心肌梗塞。或許難對選情掀起一絲波瀾,仍震驚各界。

嘉義市選委會表示,由於其中1名市長候選人死亡,根據《選舉罷免法》第30條公告,必須停止選舉,後續再進行重新登記、審查資格、抽籤與投票。

📍2022九合一大選藍綠版圖大盤點 》全台章魚里神預測一次看!

取自嘉義市長候選人③黃紹聰臉書。圖/取自嘉義市長候選人③黃紹聰臉書。

這項法令是俗稱的「防暗殺條款」。2007年,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邀集朝野協商《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草案》獲致共識,凡區域立委、直轄市長及縣市長候選人在登記截止至投票日前死亡,選委會應即刻公告停止選舉,並定期重行選舉。

由於中選會將擇期召開委員會重行選舉時程,也就是說,新任嘉義市長可能無法在11月26日出爐。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延伸閱讀

選舉不投票貓黨就是狗?網驚這些候選人競選看板「比柱姐火爆」

其實,嘉義市長選舉並非今年首宗候選人身故而延期的案例。

台南市仁德區57歲的二行里長吳忠慶,10月間疑似因不知已經確診又施打疫苗,打完第4劑疫苗後,就傳出心肌梗塞過世。

由於仁德區二行里長選舉只有現任里長吳忠慶1人登記參選,如今不幸過世,選委會表示,依法將重新領表、登記。

此外,雲林縣選舉委員會上月27日也公告,台西鄉第22屆海南村村長候選人丁宗平因病不幸逝世,導致該選區候選人未超出應選出的員額,同樣停止選舉並重新領表、登記。

「選舉泡泡」保障公民權?主管機關認為不可行

新冠肺炎雖然傳染力、致死率雙雙下降,但台灣疫情仍未止歇,連帶影響年底的九合一選舉。

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就建議中選會可推行「選舉泡泡」,例如確診者經醫師評估可外出投票,並戴上雙層或N95口罩,限定外出時間和交通方式。

民眾黨立院黨團則認為中選會應盡快推動不在籍投票修法,建置不在籍電子投票系統,「不要忽視30萬確診者的投票權」。

取自photoAC,攝影:Hamupan。圖/取自photoAC,攝影:Hamupan。

延伸閱讀

防疫、抄襲成選舉關鍵字!台北基隆桃園新竹全台激戰選區一次看

但衛福部長薛瑞元直言:「選舉泡泡要怎麼規劃,我是想不太出來。」中選會副主委陳朝建上月26日在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上說明,國內法律對於不在籍投票制度尚未有明確規範,因此不在籍投票或特設投票所「於法無據」。

不過,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認為,由於一般民眾對現有新冠病毒的防護力還算不錯,即便開放確診者外出投票,只要指揮中心制定防疫措施,就能把傳染風險降至最低,但她完全尊重指揮中心的作法。

其實可行?美、日、韓確診者都可混合投票

過往已有許多確診者投票的案例,美國2020年11月的總統大選,規定選民只要戴好口罩,維持1.8公尺距離即可投票;日本今年7月的參議員選舉,也在6月通過法案,允許確診者、隔離者郵寄選票,並設立確診者專屬投票所。

南韓則是在今年3月的總統大選,延長投票時間至傍晚,並開放最後1個半小時,讓確診者和隔離者,自駕或搭乘防疫計程車前往投票所。

取自Flickr,攝影:Republic of Korea。圖/取自Flickr,攝影:Republic of Korea。

延伸閱讀

蔣萬安選台北市長變硬了!嗆陳時中狂改人設、柯P搞壞首都5大事

只是,陳朝建也提到,以韓國經驗來看,有正面評價也有檢討聲浪,韓國「分流投票」實際上還是成為「混和投票」,無法區分確診者與非確診者投票,甚至出現選務之亂,導致韓國選委會委員長因此請辭。

流行性傳染病與公民權的拉扯尚無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新冠疫情不僅影響選舉時程,更使現行法規的不足浮上檯面。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嘉義人升級推專屬字體「嘉市體」不懂新logo秘密別說你「愛嘉」
嘉義老得剛剛好!五星市長黃敏惠揪有事青年衝台灣糧倉谷底經濟
嘉義市逆突圍少子化國安風暴!扎根教育《教出影響未來的孩子》
郭逸

郭逸

《遠見》資深記者。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