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樣貌隨時代需求不斷改變,而每一棟樓房,都可被視為人們對都市生活想像的具體縮影。
蘇喻哲指出,台北市有不少社區,目前正進入拆除危老舊宅、建立新居的都市更新進程中。
然而每一塊老街輪廓的發展進程難能同步,一棟屋舍的起造,若不考量周邊房舍的日照、空氣流通與空間動線,將大幅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
圖/建築師蘇喻哲(左)與景觀學者洪禾秣(右)。攝影者Jimmy Yang。台北畫刊提供。
這樣的問題,除了依靠法律規範,建築業者也須有意識地進行通盤思量和規畫,才能營造出真正舒適的鄰里生活。
「過往的都市發展規則,都是以建築為主體制定,但所謂的都市,應該是建築以外的虛空間,也就是『空』的空間。」蘇喻哲認為無論是郊區的自然環境,或建築密集的區域,都得將既存的地景納入考量,並規範出適當的「空」間範圍。
他還強調「除了限制建築高度,設計的準則,應該是不管容積多少,都不能侵入那部分,我們要做到的是保住建築外的虛空間。」
接著洪禾秣進一步解釋,建築周邊的環境規畫,對於營造健康的生活氛圍,相當重要。
圖/洪禾秣是中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與開發管理學系副教授,專長為景觀規畫設計、生態學與景觀生態、環境規畫設計等項目。攝影者Jimmy Yang。台北畫刊提供。
所謂的虛空間,亦包括綠地,綠地除了能調節降溫、幫助排碳,也有助建立鄰里意識。
她提到「一個社區裡只要有綠地,大家就願意走到戶外,在此聚集,創造了溝通交流機會,增加了彼此的互動;即使沒有對話,因為經常見面,也會產生親切感,拉近彼此距離。」
而蘇喻哲也補充,所有的都市,在成為今日住宅密集、四處都鋪蓋人為建設的狀態前,本屬於大自然的原始狀態,現今人們喜歡在假日前往郊外踏青、遠離水泥叢林,即是為滿足人性的原始需求。
而今日的建築與都市挑戰,便是如何適當地還地給自然,並透過設計,拉近大家和自然的距離。
洪禾秣則指出,台北市政府主張「打造綠色健康台北」,已開闢公園綠地共994處,面積總計超過1807萬平方公尺,目前仍持續強化公園綠地的建設與改造,更持續檢討開放空間系統的多樣性。台北市公園綠地愈多,居民幸福感就愈高。
圖/都市中的公園能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圖片來源蘇喻哲。台北畫刊提供。
然而,以台北市已高度發展的狀況而言,取地不易,只有少數建築能比鄰公園或水岸,在城市綠化計畫中,蘇喻哲認為最具挑戰性的,當數都市中央或建築密集度很高的區域。
不過他認為「若我們抱持設計公園一樣的態度去設計建物一樓,除栽種植物,也能適度打開圍牆,讓它成為大家能共享的公共空間,其實是可行的。」
例如,日漸流行的可移動式玻璃門窗,能在天候狀況良好時全然開啟,除了有助調節空氣、適合位處亞熱帶的屋舍使用外,也可讓一樓室內空間及戶外種植行道樹的空間連成一氣,讓綠意不再被阻隔於牆外,並增進人們的親密感。
蘇喻哲說「城市的一樓,應屬於所有人的都市大客廳,玻璃牆2邊的人本不認識,但在開放的空間裡,就有機會打破原本『你是你,我是我』的界線,讓互動更加友善。」
此外蘇喻哲也提到,過去大家常認為,景觀設計是在建案最後才導入,但其實整體的景觀規畫應先行於建築設計,有了整體規畫的藍圖,再進行房屋構築,並於最後階段再次導入景觀設計,進行細部的景觀配置。
圖/蘇喻哲是大硯國際建築事務所創辦人,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碩士,致力將自然綠意引入建築中,並曾於2011年入圍「西班牙WAF世界建築大獎」決選。攝影者Jimmy Yang。台北畫刊提供。
若欲為現有的台北都市空間,進行進一步綠化工作,他會考慮採現行的紐約市、波士頓、首爾等城市,將舊有高架橋、高架鐵道改為空中公園的方式,盤點不同水平面的空間,透過人行橋、屋頂空間進行景觀規畫,即可讓都市藉由垂直綠化的方式,增添更多宜人空間。
而洪禾秣則表示,在地狹人稠的都市環境裡,其實能透過綠點(小公園)、綠廊(道路行道樹或河流)、綠面(大公園或水綠資源)的串聯,形成生態的綠色網絡,或以都市更新的手法保留更多綠地空間。
她建議「以綠地網絡的水平展開及垂直綠化的延伸,可架構出綠意盎然、自然清新又高品質的美麗綠化生活環境,實現鳥語花香與自然共生的永續宜居台北城市藍圖。」
然而,除了公園綠地的闢建及維護管理,洪禾秣也指出,台北亦可結合公私力量,認養公園綠地與行道樹、選種植物,甚至規畫出社區里民共同種菜做園藝的都市農園,讓美麗的蝴蝶飛舞其間,使環境美不勝收,為生活增添色彩之餘,也有助生態復育。
圖/都市畸零地可規畫成里民共同種菜的愜意空間,為城市增添綠意。攝影者蔡耀徵。台北畫刊提供。
最後她更表示「市民多元創意與活力的發揮,不僅能擴增市容建設的能量,更有助都市綠美化的永續經營。台北市近年不斷朝著讓都市更綠化的方向努力,我們的生活可以更美好,城市也更美麗健康又安全。」
本文轉載自2022.12「台北畫刊」,原文撰寫林佳蕙,攝影師Jimmy Yang、KRIS KANG、蔡耀徵,蘇喻哲圖片提供。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