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個工人了不起日薪2000到2200元;現在,一個工人起碼3000元起跳,而且搞不好要發現金,他才願意來,」土木技師公會技師、根基營造總經理黃義芳,吐露現在營建業界的搶人現狀,感慨不已。
這幾年,高科技廠房如雨後春筍般興建,公共工程不斷增加,加上建商積極投入房市,讓全台營建業處於史上最佳榮景,卻也同時迎來史上最嚴重的缺工潮。
營建業的職位空缺率,較其他行業翻倍成長,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2020年2月,建築營造及不動產相關產業的職缺數為3.6萬,到了8月便暴增至5.6萬;2021年底,職缺數突破7萬;一路來到2022年9月時,職缺數已即將突破8萬。
如今,除了營建業廠商的求才數,是求職數的三倍外,進一步來看,目前台灣營建業從業人數約13萬至14萬左右,平均年齡卻落在45至64歲之間,明顯高齡化。
長期研究人力資源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賴偉文分析,營建業勞力短缺因素,大體來說,可分為供給及需求兩端。供給面來看,由於營造業多屬「學徒制」,且3K印象深入人心,導致營建業雖有一定的技術門檻,卻沒有年輕人願意投入,供給跟不上需求,自然缺工。
圖/取自Unplash。攝影者Naveed Ahmed。(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至於需求面,從大環境來看,美中貿易戰讓大批台商回流,再加上疫情期間的晶片荒,一家又一家晶圓廠陸續蓋廠,南科、中科跟著崛起;而政府近年推動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也增加了人力需求。
最後,疫情期間各國均採取擴張的貨幣政策,市場資金太多,就湧入房市投資對抗通膨,讓全台灣從北到南,建案遍地開花。
從業人員有限,供給不足,需求又過旺,半導體大廠為爭取優先建廠快速完工,拉高價碼,高薪搶工進駐工地,導致預算相對較低的公共工程一個又一個流標。
黃義芳指出,如果有人願意付日薪3000元,工人當然不會選擇做2000元的工作,導致各家公司瘋狂「抬價競爭」,來應付需求爆表的工程量。
業者透露,以模板來講,台積電的案子,一平方公尺出價2000元以上,公共工程囿於預算編制,一平方公尺僅落在500元左右,「差了四倍的錢,」做模板的都被養壞了,只想做台積電,不想做公共工程。
例如,桃園鐵路地下化十幾個標案,都沒人要標,「局長都打電話來求我們好幾次,」但人力就是這樣,找不到人就是找不到人。
營建業人力不足,加上半導體大廠銀彈攻勢,104人力銀行資深副總暨人資長鍾文雄,分享一個發生在他周遭的故事。
他有一位親戚近期在林口買房置產,結果交屋時間整整被拖了一年,買方買一個預售屋,還要等一年,「這是以前沒發生過的,」但這兩年來,類似事情已成為一種常態。
為了緩解業者「求工若渴」的窘境,勞動部2021年開始強化媒合工作,透過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媒合有營造工作經驗的勞工,每月分別給予5000、6000、7000元,各為期半年、最高10.8萬元的就業津貼做為誘因,希望拉動更多有經驗的工人投入相關產業。
不過,這項作法的成效有限,有些營建工人甚至不知道政府推出了相關政策。
圖/取自Unplash。攝影者Scott Blake。(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從數字來看,2021年,受理營造廠商求才登記的人次近4.7萬,廠商最後能補實雇用的為2.4萬人次,補實比率約50.9%,與政策推動前約50%上下的數字相比,幾無差別。
因此,政府近期微調措施:首先,推介個別勞工給業者的作法維持不變;其次,由於營建業多採分包承攬,透過收集工班資訊,並放到網路上,提供對接窗口,讓業者直接跟工班聯繫。
另外,也參照業界常用人力工項薪資表,讓業者給付的薪資更符合現況,以提升勞工投入的誘因。但相關作法的成效如何,仍有待觀察。
從供給面來思考,放寬外勞的管控,確實是短期內緩解營建業缺工的最佳解方,近期勞動部也與時俱進,逐步放寬對外勞的管控。但在東南亞經濟起飛,當地人力需求逐漸上升之際,台灣不見得搶得贏鄰近能提供更優渥薪資的日本、韓國。
因此,有意願來台灣的外勞數量,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持續減少,顯見外勞並非一勞永逸的解方。
賴偉文指出,提升營建業的就業環境,是一個可思考的方向,而這能從保障從業人員的就業穩定著手。因為現在的營建從業人員,多是俗稱的「點工」,今天這邊有工作就去這邊,明天那邊有工作就去那邊,「但你不能保證這個缺工永遠存在。」就業環境不穩定、上班時間不固定,以及投保上的問題,年輕人自然不願意投入這個產業。
另外,雖說有技術的老師傅薪水高,月薪六位數以上沒問題,但對剛入行的新人來說,薪資跟老師傅相比,還是有「相當大的一段距離」。因此,政府可考慮對剛入行的青年提供補貼,讓年輕人願意留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營建業的薪資成長幅度並不低於電子業,只要年輕人能撐過初入行的艱辛,把技術學下來,高薪誘因也能提升他們的投入意願。
圖/取自Unplash。攝影者Ronaldo Santos。(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組長陳世昌透露,目前內政部營建署正在考慮修法,規定未來工地規模達一定程度,需配置一定比率的各類技術士。
未來如果能更進一步,在發包規範裡面,將得標單位的配置人力數量、證照類別,甚至是薪資等,規定得清清楚楚,除了能給予技術士就業保障、工安問題獲提升,也能連帶讓營建業的社會形象、地位獲得改善,從制度面上來改善營建業的就業環境。
此外,台灣現行的技職教育,也是營造業人力短缺的原因之一。
鍾文雄直言,台灣在營建業的人才培育上,仍著重在白領,例如土木工程師及建築師等,忽視藍領及藍灰領人才的培育;但營建業現在急缺的,是到現場灌水泥、打樁、綁鐵的人,政府不妨考慮在技職體系內,系統化地規劃相關人才培育。
他以自己女兒為例,國二就篤定想走技職體系,因此在校兩年,她將所有職業的實際工作狀況,舉凡中餐、西餐、烹飪、裁縫等都實習一遍,以確定未來前進的方向,並在之後三年的高職生活中,考取相關證照,「這就是我剛才講的,較有系統性的規劃。」
他強調,現行技職教育中,幾乎所有產業,學生都可透過實習了解實際工作狀況,卻獨獨缺了營建業。
鍾文雄建議營建業者,主動和政府合作,前進校園培訓自己需要的人才,甚至比照半導體學院,成立營建工程學院,讓年輕人更了解營建業的實際情況。
尤其,台灣營建業走到今天,整體環境已有相當大程度的改善,業者主動出擊,可扭轉年輕人對營建業都是做粗工的刻板印象。
除了重點針對年輕人宣傳外,鍾文雄也建議,不妨考慮開發中高齡族群的勞力。
例如,業者可考慮將一份工作拆給兩位中高齡者來做,每人各做四小時,對業者來說,也是付一樣多的薪水,並不會增加成本;對中高齡從業者來說,也能緩解體力上的負擔。
圖/取自Unplash。攝影者Taha。(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特別是,台灣中高齡族群的勞參率,對比其他主要國家都相當低,韓國大約落在20%至30%之間,日本則在30%以上,台灣卻不到10%,「這是一個尚未開發的勞動力市場,」值得思考。
不過,台灣人口結構少子化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就算再怎麼從供給面思考,未來的人力短缺問題恐持續存在,因此,從需求面來解決缺工窘境,也是一個思路。
黃義芳強調,台灣生育率一直下降,未來人力很難再增加,發展機械化、智能化、預鑄工法,不再依賴人工,是營造業未來必走的路。
就現階段來講,業者採用預鑄工法,成本比場鑄貴上10%至20%,導致許多業者不願採用。
黃義芳解釋,預鑄工法講求制式,業者在工廠生產大量的梁、柱,再運到現場組裝起來,但台灣許多建案講求特殊性,每個柱子都設計得不一樣,這套預鑄做好了,下次就不能用,又要重來,「成本愈來愈高,」從業者的角度來看,預鑄工法自然沒有誘因,必須要靠政府帶頭做。
例如,工程會可以直接修法,規定建築設計的規格,尺寸就是要多少、寬距就是要幾公尺,從設計單位到建設單位,都有一個法源來規範,久而久之,就可以把預鑄工法的成本降下去了。
圖/營建業近年迎來史上最佳榮景,卻也面臨史上最嚴重缺工潮。潤弘精密提供。
營建業必須走出舒適圈,與機械、光電等產業進行跨領域合作,告訴他們自己的需求,以製造符合自己的工具,協助營建業因應人力短缺危機,逐步將粗重的工作交給AI、機器人來做。若能朝這樣的方向發展,也能提高年輕人進入營建業的誘因。
黃義芳坦言,這些解決方案都不是「今天講明天就可以做得到的,」但今天不開始,明天就會後悔,畢竟,現在營建業的工人,就是這些人而已,且都集中在45到64歲,未來很難預期會再增加。因此,為了營建業的未來,必須從現在就提早做好準備。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9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