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破曉,家住台北內湖的張小姐搭上捷運早班車,趕赴關渡科技大廠上班,沒有交通工具的她,要從文湖線換乘松山新店線,再轉淡水信義線,單趟耗費1個半小時,繞行了半個大台北。
原先依據台北市政府規劃,2027年,捷運北環段就會完工,屆時大直劍南路捷運站將直通士林捷運站,替張小姐省下近半小時路程,無奈工程數度流標,何時完工已無人知曉,張小姐望穿秋水,不知何時才能從通勤惡夢中醒來。
城市另一頭,位於大安區的成功市場,因使用30餘年,設備老舊,近期進行改建,攤商被迫落腳在中繼市場;市府原計畫2023年就給大家一座美輪美奐的新建物,無奈鋼構大漲,施工廠商近期和市府商議解約,完工日遙遙無期。
中繼市場機能不足,讓攤商大吐苦水,因為整個基地僅有兩部電梯,每逢假日顧客、攤商擠在一塊,進貨大排長龍;此外,當地停車空間嚴重不足,但問題短期已無法改善,除了咬牙苦撐,別無選擇。
圖/取自Unplash。攝影者Michael Fousert。(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來到隔壁新北市,板橋區這幾年發展飛速,人口密度愈來愈高,停車問題更加惡化;擁有六個里的溪崑地區,原就一位難求,市府打算興建溪北停車場,緩解開車族不便,無奈停車場標案乏人問津,大環境讓廠商望之卻步。
當地議員戴瑋姍感嘆,當地有不少舊社區,當初社區興建時規劃的停車格數不足,導致空間完全不夠用,常在巷弄看到違停車輛,行人步行空間也受限,很多居民期盼這項建設能緩解燃眉之急,無奈標案流標已超過五次。
如今的情況,很可能是近十年來最嚴峻的一刻,因為牽涉的因素太多,包括台灣政府公共工程過多、房地產過熱、民間投資暴增,又碰到疫情,導致缺工缺料,台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感嘆,「最壞的情況都加在一起,造成公共工程發包變得非常困難。」
談到公共工程流標、延宕的原因,地方官員的口徑一致,就是缺工缺料。桃園市前祕書長黃治峯指出,受到通貨膨脹、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物價上漲的情況相當嚴重,降低廠商投標意願,不少工程開標後乏人問津,有些就算標出,碰到原物料短缺影響工期,解約的情形也不罕見。
不具名官員透露,興建捷運要潛盾機挖隧道,再用鋼構進行支撐,現行台灣能做形鋼的廠商,包括長榮重工、東和鋼鐵、中鋼構等,搬得上檯面的不超過五家,因原物料上漲,連鋼構場製造、交貨也趕不及。
現階段要叫貨,如果是平常有合作關係的伙伴,價格是過去的三倍,沒有交情的,則是過去五倍的價格。但更嚴重的,是不一定能如期交貨。
除原物料大漲,缺工也是另一個困境;高雄工務局長楊欽富坦言,南部地區的原物料漲幅,未如外界想像的大,反倒是缺工問題,才是大家最苦惱的。
這幾年台積電持續擴張版圖,在台南、高雄陸續建廠,加上262公頃的橋頭科學園區蓬勃發展,幾乎拉走南部所有的營建工人和技術工。
圖/取自臉書「加入台積 共創奇蹟」。(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南部有科技大廠銀彈攻勢,北部則有建商分食問題;彭振聲說道,這幾年北部房市過熱,民間投資金額隨之暴增,根據主計處統計,今年政府公共工程投入金額為新台幣4000億元,結果民間投資金額也達4000億元。也就是全台各地都在搶人。
早年,在台北大橋下,每到清晨就站滿了整裝待發的臨時工,當營造廠人手不足,許多工地主任直接開著發財車,到橋下發現金拉人,按日計費,這樣的榮景,這幾年已不復見。
外籍移工雖可補充短期勞力,但在台外籍移工共70萬人,有48萬在工廠,從事營建業的僅不到1萬人,和全盛時期30萬人相比,有很大的落差。
面對當前困境,地方政府這幾年祭出許多因應之道,但作法多半緩不濟急。黃治峯說,各縣市能做的,不外乎減項發包、追加預算,藉此來降低廠商施作成本,吸引大家進場投標,但也只能做多少算多少。
過去桃園某活動中心的教室興建工程多次流標,後來桃園市政府將原先不重要的項目,如黑板、公布欄等項目移除,等未來發包完工後,再想辦法挪用其他經費補足。當然,移除的項目需經過評估,必須在不影響公共安全下方可執行。
無獨有偶,高雄大寮社宅舉行動土典禮,楊欽富透露,為降低廠商成本,原先美學設計部分就減少工法,要求外部的植栽牆面積可做調整;另外,建築材料如磁磚的大小,也允許從小片改成大片,內裝也稍做更動,才如期在9月初順利動工。
縣市政府常用的另一種作法,是追加預算。其中一種方式是向中央爭取補助,但必須和其他縣市競爭;另一種是直接追加預算送議會審查,但這樣的作法曠日廢時,若地方政府和議會關係緊張,執行上更加困難。
楊欽富指出,高雄梓官區通安大橋改建工程,過去歷經七次流標,後來高雄市政府爭取到營建署1億元補助,總經費逼近1億7000餘萬元,才讓工程順利動工。
圖/通安大橋改建工程。取自「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官網。
除了技術面的作法,台北市政府近年來還發動溫情攻勢,派首長親自和廠商溝通搏感情。彭振聲透露,市府這一年邀集各大廠商入府談話,傾聽大家的困難與想法。
過去,公共工程逾期,市府會依約裁處違約金,受到缺工缺料影響,廠商對工期愈來愈難掌握,很多人認為市府罰金過於嚴苛,經過雙邊溝通,市府從善如流,不少標案違約金減半,罰款最高上限也不得超過工程款的10%。
此外,地方政府這幾年還採用拆標的方式,將整個標案拆成多項,降低總金額,藉此吸引更多廠商投入,包括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當初承包廠商一夕倒閉,最後市府將標案拆成兩標,由捷運局負責外觀工程,內部裝潢改由工務局主導,才興建完成。
但彭振聲不諱言,拆標是先把容易的拉出來,但不是最好的方法,只是用來應急,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如捷運南北環,現階段拆成八個標案,但僅有一個機廠標順利標出。
民眾不關心機電設備何時蓋好,只關心何時能通車,在當前困境下,只能先把好做的先完成,等未來情勢好轉,再完成困難的部分。
如果這些都無法解決,就乾脆順應時勢,直接將標案時程往後延。
黃治峯透露,自己在任時有做盤點,若發現工程不急於發包,就允許能適度延後,且不追究公務員執行不力的問題。
成功市場部分也如出一轍,彭振聲透露,由於一旁還有箱涵工程,市府先另案發包,等定案再要求廠商一併施工,給予對方一段緩衝期,爭取這七、八個月的時間,看市場能不能穩定下來。
如今疫情已趨緩,物價平穩指日可待,但地方官員感嘆,若台灣整體體質不做調整,未來缺工問題仍難以改善。楊欽富坦言,台灣願意投入營建業的人才太少,特別是中階主管如工地主任,缺額更是嚴重。
彭振聲也呼應這個說法,表示這幾年就讀技職學校的學生銳減,工地中階主管幾乎找不到人,加上未來少子化,整個行業很可能出現嚴重斷層。他回憶,自己有次和總統蔡英文視察公宅工程,現場模板工、鋼筋工與混凝土工,三個人加起來超過200歲。
「大熱天的,誰要去綁鋼筋,年輕人要賺錢不如去跑外送,」整個國家教育體制不做改革,不主動培養相關人才,未來國家建設全部要靠外勞支援。
圖/取自Unplash。攝影者Zhuo Cheng you。(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中央必須正視這個嚴重的問題。
在這個最艱難的時刻,中央政府或許該出面進行調控,彭振聲坦言,這幾年來,政府公共建設規劃經費不斷攀升,2021年僅4500億,2023年已規劃超過6000億,在疫情影響最深的這段期間,卻是預算投入最多的時候,這是一種很弔詭的現象。
每個單位都有充沛預算,最後變成一個現象,就是各個政府單位拚命搶資源,加上恰巧碰上九合一大選,不少縣市先開支票編預算、搶發包,但很多標案無人投標,有些硬標出去也品質堪慮,建議中央應出面調控,將公共工程依重要性進行排序,讓必要項目優先進行。
另有不具名官員建議,要根治這個長期的問題,或許該考慮引進中國籍工人,這幾年對岸經濟起飛,工程技術飛躍式進步,國內已有不少廠商採用中國大陸的機具,但工人部分,現行只能專案申請,若能比照其他國家,加上語言沒有隔閡,能替台灣營造業注入活水。
公共工程流標,對台灣產生不利影響,也造成民眾生活不便,或許現今能採用一些手段「治標」,但對長遠發展來看,缺工才是最根本待解決的問題,若政府再不拿出解方與對策,未來國家競爭力難保不會風雨飄搖。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9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