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官田是菱角主產地,伴隨而來的卻是每年上千噸的廢棄菱角殼。
對此,官田烏金結合產業、政府、學校及社會投入研究,以節能高效的專利炭化製程,將菱角殼炭化成「菱殼炭」材料。
圖/取自臉書「官田烏金 Guantian Black Gold」。
團隊運用菱殼炭「清淨空氣、淨化水質、改善土壤」功能為核心,開發系列產品,試著從「生活、生命、生產、生態」等面向著手改變,並建構多元應用的提案於生活中。
另外,官田烏金所開發的「官田171跟菱在一起」遊程,讓民眾體驗菱殼炭的燒製,也讓他們認識菱角的生命歷程,以及循環經濟的可貴。
台灣城鄉藝農協會是由林建睿夫婦共同創立,從學生時期到留在台南官田大崎聚落駐村已經11年。協會以組織發展邀集居民、青年參與,從聚落到單體的展售空間,建構體驗服務設計的在地活化策略,並主要以兩個面向經營。
第一個面向是「大崎村落創意基地」,以村是遊戲小島的理念,將藝術帶進社區,是充滿趣味、學習藝術知能、宜居的好所在;第二面向是「藝農號」,創辦人自詡為在地方種藝術的農人,在在地種好玩的藝術!
圖/取自臉書「大崎村落創藝基地」。
團隊將頹敗的老屋及景觀變身為手作教室和遊戲場,碾米廠變成文創冰店成為聚落遊客中心、 問路站和農產品直賣所,將空間賦予學習體驗相關機能,也邀請南藝大學生,透過培訓認養 老屋空間進行各式教學。
未來他們期望能創造更多在地協力系統,讓各行各業的人一起合作。
📍台灣城鄉藝農實踐協會:大崎村落創意基地FB|藝農號FB
有土地(台)、有人(青)、有產業(蕉),就足夠讓地方重新翻轉。由尊懷文教基金會青年志工發起的「台青蕉」團隊,在2008年夏天正式成軍。
圖/取自臉書「旗山台青蕉香蕉創意工坊」。
團隊以地方香蕉產業出發,透過地方力量,推動地方青年行動與文化產業再造,並以高雄旗山為核心,走入台灣與世界的連結,再造旗山小鎮的價值。
除此之外,團隊也開發「旗山社區小旅行」,讓遊客可以更接近旗山,走入小地方的生活,依循四季不同感受,感受到社區的精彩。
一群農夫由一群台南市青年農民組成,以親近土地、尋找安心糧食作為經營理念。因此,團隊也努力想串聯消費者與生產者間的互動與連結。
除了生產令消費者安心的果物外,一群農夫也舉辦活動,讓消費者親自到產地參訪,有機會認識餐桌上的食物是在何種環境、何種方式被生產出來,更能理解農人的辛勤與食物的珍貴。
圖/取自臉書「一群農夫/將軍山農場」。
這群人除了致力於促進台南市的農村產業發展之外,也鼓勵青年返鄉,進行人力培育及訓練課程,輔導推動地方創生。
📍一群農夫:FB
大小港邊,熱帶漁林進駐在屏東縣林邊鄉崎峰村,以成為地方生活文化的採集家為己任。
團隊透過轉譯行動,將在地特色內容做行銷推廣,打造出一個聚集各方人才互動交流的學習空間——港邊生活集散所,並以「深度體驗遊程」、「食魚農教育」、「工藝美學」、「人才培育孵化」作為主要行動核心。
圖/取自臉書「大小港邊 熱帶漁林 Fish Forest」。
他們期許透過教育及體驗,讓不論內部或外界的參與者,都能更深入在地,為地方創造多元的經濟型態,朝著永續經營的方向努力邁進。
團隊蹲點台南新化10多年,早期經歷社區營造與公民參與,推廣地方好人、好事、好物;後轉型為「山海屯社會企業」,從事老屋創新活化、青年創育輔導、農產品展售與台南新化深度文化遊程推廣。
圖/取自臉書「山海屯社會企業」。
目前老屋與文化推廣業務從新化擴及至左鎮地區,他們一方面保存老街屋、舊文化,一方面也將這些空間提供給理念一致的創業青年,扶植他們在老聚落中發揮自身所長,減少創業阻力。
而團隊也將這些老聚落的美推廣出去,發展出不一樣的古都深度旅遊。這些新舊合作,使偏鄉更多創意與創生有更多可能性。
📍山海屯社會企業:FB
◆台灣地方創生深度遊程懶人包:北部篇|中部篇|東部篇|離島篇
本文資料參考《2022台灣地方創生體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