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民眾走在台北街頭不難發現,路上垃圾桶的數量有愈來愈少的趨勢;事實上,過去不少外國遊客來台,常抱怨有找不到垃圾桶的情形,這也是不少觀光客感到最困擾的事情。
現階段,國際各大城市對垃圾桶設置採取2種不同做法,以鄰近的香港為例。
當地政府廣設垃圾桶,民眾走在路上每30公尺就能看到橘黑色桶子,除了便利,也有助於觀光推廣,但最大的缺點,就是每天必須動用大批清潔人員來維護環境。
而國人最愛的旅遊國家日本,則採用另一種做法。
那就是街頭上幾乎沒有垃圾桶設置,希望民眾對養成對自己負責、不亂丟垃圾的習慣。
圖/台北市鬧區的垃圾桶經常出現廢棄物爆滿情形。取自臉書社團「路上觀察學院」。
首都台北市10年前,偏向香港的做法,全市街頭最多曾設置近3000個公用垃圾桶,但在過去幾年,因民眾愛丟棄家用垃圾,導致不少垃圾桶,無時無刻呈現爆滿情形,也讓清潔人員苦不堪言,平均每日出勤3次,導致政策幾乎無法推行,最後在柯文哲上任初期,啟動減量作業,下修至1800餘座。
環保局則補充,過去垃圾桶會移除,多數是當地里長、居民反應過於髒亂,經會勘後才移除,造成髒亂原因,確實和民眾丟棄家用垃圾有關,僅有少數,是因為開闢道路才進行移除。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主責相關業務的北市環保局科長鄧淞駿則指出,當時為落實防疫,避免擴大感染,市府又撤掉近3成的垃圾桶,讓數量降至1200餘座,但近日疫情有趨緩跡象,才又恢復到1800座左右。
如今新市府團隊上任,政策有改弦易轍的跡象。
副市長李四川指出,近來他在台北看到許多環境問題,許多垃圾被丟在道路中島;另外他也接到不少民眾陳情,希望公共場合的垃圾桶別全部撤走,因為實在很不方便,接下來將請環保局研議,看未來是否增設。
蔣萬安態度更明確,強調過去民調就顯示,有超過7成的台北市民希望增設垃圾桶,會透過專業評估,針對有需求的地方來增加數量。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li hao。(示意圖)
但新市府團隊的談話,隨即引發舊團隊不滿,柯文哲就批評「與其恢復垃圾桶,不如教育市民少產生垃圾或有垃圾帶回家扔」,另外垃圾桶管理不易、還有成本等問題,很多事情「不用做民調都知道」。
事實上,垃圾桶是否要存廢,台北市民早已對外表態,北市研考會曾在2020年針對此事做過民意調查,當時有21%受訪者認為垃圾桶應全面撤除,但有74%的民眾卻認為該繼續設置,若從民意考量來看,蔣市府的作法似乎較符合民意。
「吵架是沒有意義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蔡中岳直言,一個政府的環保政策,應該朝垃圾減量、落實分類2個目標前進,與其吵垃圾桶數量,不如看市政府的垃圾減量政策有沒有做好,分類是否確實。
他強調,蔣市府既然是執政者,應該背負更多責任,希望能把過去的數據拿出來檢視,看垃圾桶數量減少,是否有助於垃圾減量,還是垃圾桶增加,能更落實分類,那一個做法對減量、分類有正面的效益,當然就該朝那個方向去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