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每個人對如何過好日子的定義不同,但氣候變遷前提下,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標準,尋求讓環境能永續的生活方式,已是時下眾人的共識。但如何做才能讓永續目標更簡易又有效率的方式達成?
「REnato lab」執行長王家祥本為環境工程師,曾以政策顧問的身分協助政府訂定回收政策和規範,他發現大家都想做對地球更好的事,但多半企業和民眾並不是很清楚該如何執行,所以成立REnato lab,希望協助大家找出可行的廢棄物循環方案。
他指出「很少有單位可以自行完成全部的循環流程,就算企業再大,光環保原料就得找到上游供應商才有辦法取得,到最後要丟東西時,也得和處理或回收業者合作,所以我們給企業建議時,也會協助他們整合不同的團隊或服務。」
看更多 》嘉雲南獵房「租屋頂」售台電!太陽能種電神人年賺3百萬永續財
物資交流平台「贈物網」的創立者馬玉如,則因飼養寵物,在網路獲得別人轉贈的寵物鐵籠,才有建立二手物件交換平台的想法「我去對方家裡拿寵物籠時,對方說自己寵物突然去世,問遍周遭沒人可接收這籠子,而我解決了她的問題,且對方竟握著我的手說謝謝,那樣的經驗讓我印象很深刻。」
後來她發現,自己住的社區來來去去的人很多,許多人把搬家帶不走的物品就放在回收室,而那些物品常常還很新,就這樣扔掉實在可惜。帶著這樣的想法,她創立贈物網,鼓勵大家把手邊閒置物品,透過平台轉贈給公益組織,或更能充分利用的個人與家庭。
大家可在平台的「需求池」和「禮物池」中刊登需求和轉贈物品,她說「平台上流通的東西,有51%是滿額贈禮這類的全新品,放在家裡用不上就變成過度囤積的物品,透過物資交流方式,很簡單就讓物品有地方可以流通。」
圖/「REnato lab」公司接待區的座椅,以保麗龍重製布料,加上棄置泡棉、汽車安全帶和金屬材料製作而成。台北畫刊提供。
其實只要在生活裡多用心,許多廢棄品都能再次利用,甚至被賦予新角色。
王家祥表示「我們在協助企業處理廢棄物時,常發現想像的跟真正要做的不太一樣。例如我們本以為電子業最大廢棄物問題是電路板、化學藥品的處理方式,實際了解後才發現,最大問題是包裝,因為每一個零組件都會搭配使用緩衝的塑膠材料,外面還得有個箱子裝起來,廠裡20%至30%的廢棄物都是這些。」
看更多 》永續旅行拒當報復國旅兇手!小琉球百萬觀光潮致80%生物大滅絕
有鑑於此,REnato lab為「台達電子」盤點出「物質流」,替他們把拆卸後的零件包材集中於一處,再送回原來的零件出貨處, 讓這些包材在下次出貨時被重複使用,一來一往間,非但不會產生所謂廢棄物,一年下來還省下高達1000多萬元購買包材的費用。
此外,他們還將電路板轉製為模擬自然石材的壁磚,不但讓被棄置電路板有了新生命,也讓建築師多了一種材料選項。
圖/REnato lab善用廢棄的電路板,不僅提供新建材選擇,也降低環境負擔。台北畫刊提供。
馬玉如對此也深有所感,她認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垃圾,只有錯置的資源。
她以自身為台北「研華股份有限公司」服務的經驗為例,起初其想法只是為企業進行代贈服務,員工只需把用不上的物件帶到公司集中放置,由贈物網幫忙轉送至需要的人手上,沒想到在活動過程中,不少員工表示對同事帶來的物件感到有興趣。
於是,研華在贈物網協助下,有了在每次進行外部贈物前,先於公司內部舉行免費市集的活動「只要有1、200個員工的企業,就可以建立企業內部的『共享圈』。其實平常員工私下間,也會有我給妳衣服、她給我皮包的交換行為,而這些行為其實也能列入企業的ESG報表裡」馬玉如表示。
ESG(Environment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於2004年首次由《聯合國全球契約》提出作為企業經營的永續指標後,近年也成為投資人投資時參考的重要指標,公司內部舉行物品循環再利用活動,或將公司多出的物資捐給其他單位,一方面可立即解決剩餘物品的問題,也能提昇公司的ESG指數評級。
看更多 》一本地方永續報告書,竟吸引全球154座城市來和新北市做朋友!
圖/贈物網協助舉辦好書交換活動,讓家裡舊書也能成為別人靈感的新刺激。台北畫刊提供。
為迎向更美好的未來,馬玉如指出,許多公司都已積極尋求更多讓環境與生活朝向永續邁進的新方式,當今企業治理的思維,不只單求內部各營運環節能符合環保標準,也期待能帶領員工,共同推動擴及生活各層面的環保活動,她說「他們會願意接觸一些新的方式,像透過物件交流,不僅可減少浪費,也能增進員工情感。」
王家祥認為,現在正處於邁向未來綠境生活的轉型契機,他說「台北市企業較容易接觸到新概念,因此有很多大型企業都在引進對環境更友善的策略,如台達電就是很好的例子。相較下,中小企業缺乏足夠人力和經費,要解決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有滿長一段路,不是指標企業做完就算了,大家更要協同合作。」
王家祥表示,台北市有許多高科技公司聚集,如果能聚眾人力,將有希望共同研發更多結合科技的新解方。
其實追求永續並不困難,除企業力求轉變,王家祥覺得大家也能從自己生活出發,他說「當你在選擇購買產品時,應選擇能讓自己使用很久的商品,因為你每購買一樣商品,從開採材料、製造,到廢棄物產生,都可能形成環境負擔,只要每次購物多花點時間思考,或透過轉贈方式,延長每一樣東西被使用的期限,對環境而言即有所助益,生活就可能很不一樣。」
圖/望向綠境新未來!環境策略公司執行長王家祥(右)、物資交流平台創辦人馬玉如(左)。台北畫刊提供。
本文轉載自2021.12「台北畫刊」,原文撰寫林佳蕙,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