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數十年開始著手規劃的成果,本週一(6日)高雄出現新地標!高雄港旅運中心,除了可讓高雄郵輪產業升級,還有許多吸引民眾實地欣賞的創新規劃。本週一(6日)與週四(9日)兩日也已限定開放民眾參觀。以下是值得觀看的兩大亮點,還有高雄市府團隊對規劃的深度解析。
從外觀來看,新的旅運中心外觀以海浪流動做為設計意象,搭配充滿未來感的3D金屬曲面帷幕牆,外形就像一隻巨型鯨魚棲息在港灣。
台灣港務公司高雄分公司工程處長林清宏表示,新的旅運中心除了旅運設施外,還有港務辦公室,另外還有市民旅遊休閒設施,當初整體設計因為動線、用途很複雜,因此用立體城市,整合了三個空間來做堆疊,如此一來能創造出不一樣的空間感。
圖/高雄港旅運中心,張智傑攝影
「這裡將成為高雄新地標,」談到新的旅運中心,高雄市長陳其邁展露驕傲的神情。現階段,談到台灣最具指標的港口,外界第一印象仍停留在基隆港,但對比兩者的環境與條件,高雄港的未來似乎更讓人充滿想像。
在這兩日的限定參觀中,3樓可觀景的海岸步道也已經開放給民眾欣賞。
在此可以用海岸第一排的視角,將高雄絕美海景盡收眼底。同時這兩天適逢兩艘郵輪「七海探索者號」與「諾蒂卡號」剛好停泊此處,還能一併近距離欣賞與拍攝這些豪華郵輪的美麗外觀。
圖/高雄港旅運中心,張智傑攝影
至於有三層樓的旅運中心,內部的特色商家,也備受關注。高雄市副秘書長張家興指出,三樓以上則規劃輕食咖啡店,接下來蔦屋書店也將進駐,原先希望採用招商的方式,但因為旅運中心面積太大,擔心廠商無法負擔,因此先將設施規劃完善,未來再將商家引入,預計下半年就可以完成。
此外,設施部分,目前旅運中心地下室一、二樓規劃為停車場,地上一、二樓則是旅運設施,其中一樓為入境層,旅客進來的時候會一個行李收送的地方,另外也有設置X光機方便查驗,二樓則規劃為出境層,旅客透過該層來出境,現場還規劃免稅商店、百貨商場方便大家購物。
圖/高雄港旅運中心空橋,張智傑攝影
林清宏表示,目前一、二樓面積為2.2萬平方米,出境層設置22個人工櫃台與4個自動通關櫃台,若以母港型式(旅客攜帶行李),每小時預計可通關2100人左右,若是掛靠港型式,也就是郵輪停靠港口,旅客不攜帶行李下船玩半天再回到郵輪上,每小時預計可通關3500人。
高雄港務公司總工程司鄭智文補充,此外旅運中心也設置兩座登船橋,類似搭飛機採用的空橋設施,讓大家可直接進到出、入境層,目前包括國內台華輪、國際的海洋綠洲號等都可以對接,未來甚至可前、後各停一條郵輪,同時做靠港出港使用。
圖/高雄港旅運中心空橋,張智傑攝影
事實上,高雄從數十年開始就著手規劃港區轉型,到了今日算是完成取得一定的成果。
高雄市副秘書長張家興指出,從陳菊擔任高雄市長開始,就積極和中央推動港區轉型,接著開始推倒圍牆,打開真愛碼頭,就開啟了整體的想像,如今旅運大樓的落成,算是完成了最後一塊拼圖,「高雄港已經從當初的貨港變成了人港」。
張家興回憶,一開始有郵輪進來高雄港,當時的設施還很簡陋,都是搭一個類似喜宴的棚子開始通關作業,搭乘郵輪都是很高端的旅客,一下船來到台灣卻是這樣的環境,如今旅運中心落成,總算讓高雄有了一個現代化的郵輪母港。
他認為,這對整體觀光休閒產業,會是一大提升,簡單來說,高雄就是打造了一個新的「郵輪機場」的概念。
「基隆當然有它的好處,因為北部的資源、預算相對比較豐富,另外又吸收了北、北、基、桃的人口」,但高雄市長陳其邁認為,基隆港腹地沒有高雄大,遊客走下郵輪坐遊覽車,光接駁工作就是一大挑戰,另外沒有捷運可以連結到市區。
圖/高雄港旅運中心空橋,張智傑攝影
反觀高雄新的旅運中心,未來直接連結清軌,幾年後捷運黃線終點站也將延伸至此,讓旅客下船後,除了可到週邊個展中心、流行音樂中心、駁二參觀,還可以直接進入市區消費,就算跑去台南市,距離也不會太遙遠。
過去搭乘郵輪到基隆港,遊客多數都拉車到台北或是新北野柳、平溪等地旅遊,讓基隆流失不少觀光財,然而高雄港卻沒有這樣的問題。
鄭智文表示,未來旅運中心直接連結輕軌跟捷運,旅客下車有一個通廊,拿著行李就可以直接通行,目前尚未完成全數完成的捷運黃線,未來終點站也落在旅運中心,現階段規劃走空中對接方式,不管如何,都方便大家快速移動。
此外旅運中心外頭腹地廣大,現場也規畫大客車停車場,方便大家通關後,直接坐車進到市區旅遊。
圖/高雄港旅運中心迎來「七海探索者號」與「諾蒂卡號」,取自陳其邁FB
新的設施完工,也讓高雄郵輪碼頭出入量,一口氣躍昇到亞洲第3;鄭智文表示,現階段亞洲郵輪產業最發達的還是上海,接著濱海灣郵輪中心每小時可通關4000多人,也比高雄多一點,但目前他們的規模,已經超越香港、廈門等地,當然跟全世界相比,亞洲還是稍微落後,但未來潛力不容忽視。
新的旅運中心誕生,將讓高雄有更多發展契機,也為亞洲新灣區增添一處新亮點,未來能讓高雄郵輪、觀光產業有多大躍進,各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