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醫生詹鳳春經常推廣樹木相關知識,引領民眾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保護樹木

台灣第一位女樹木醫生!詹鳳春傾聽樹木語言維護城市綠景觀

台灣第一位女樹木醫生!詹鳳春傾聽樹木語言維護城市綠景觀 圖/詹鳳春以專業角度審視樹木,理解樹木的需求,並透過演講、著作等方式,將護樹知識分享給相關單位與民眾。林冠良攝影。台北畫刊提供。
作者:台北畫刊
日期:2023-03-24

在城市高樓環伺下,樹木提供視野一抹綠意,得以讓人在繁忙日常中有所喘息,同時,樹木更有遮蔭蔽日、調節氣候的作用,對於城市有著數不清的益處。

台灣第一位女性樹木醫生詹鳳春,專長樹木醫療、樹木保育等工作,經常開課演講推廣樹木相關知識。透過她的角度,引領我們學習如何在日常中觀察樹木,並從中學習護樹知識,讓這個城市充滿綠意、生生不息。

了解樹木語言,成為守護綠意的一員

在鄉村長大的詹鳳春,從小就在充滿樹木的環境中生活,求學時開始以科學角度探究樹木生命,進而踏入樹木醫學領域,學習救治生病的樹木,或是替城市與建案規劃合適的樹種與種植位置。

「了解樹木語言的人並不多,因此更需要有人去協助樹木,讓它們能好好生長。」

延伸閱讀

大台北輕鬆賞櫻!早春漫步中正紀念堂、樂活公園搭捷運就可到

詹鳳春解釋,所謂的樹木語言,是透過人們的眼睛去察覺樹的各種狀態,「樹木不會說話,但是大家可以試著去觀察它開花的樣子、樹幹的紋路、根系的生長方向……透過這些了解樹木向外傳遞的訊息。」例如看到根系長出地面,代表土壤太硬,根系缺乏呼吸空間。

人們可以透過觀察樹木的根系生長樣態等,察覺它們所傳遞的訊息,幫助樹木獲得更好的生活環境。林冠良攝影。台北畫刊提供。圖/人們可以透過觀察樹木的根系生長樣態等,察覺它們所傳遞的訊息,幫助樹木獲得更好的生活環境。林冠良攝影。台北畫刊提供。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秉持著協助樹木傳達訊息的精神,詹鳳春經常到陽明山為志工與民眾演講,她發現愛護樹木的人很多,但方式往往不正確。她語帶擔憂地表示,台灣民眾長期欠缺正確的樹木與植物教育,網路上更是充斥著多施肥、多澆水等錯誤資訊。

「其實可以把樹木想像成野生動物,用最自然、最野生的方式去照顧,例如不需要經常施肥或澆水,但要確保空間充足、土壤不會積水,只要遵守這些原則,天公伯也會幫你好好照顧樹木。」

挑選合適樹種,維護城市綠意景觀

樹木是城市景觀的重要一環,因此不論公領域的人行道、公園,或是私領域的自家庭園,選對樹種不僅能為景觀加分,健康生長的樹木也能為城市景觀帶來無盡綠意。

不過詹鳳春也憂心地提到,「我最擔心因為考慮景觀而未能理解樹木生長的需求,儘管極力表現景觀特色,但若樹木生長不良,反而會造成景觀問題。」

「行道樹要耐修剪、耐空汙、耐土壤環境,如何與周遭環境共生是非常大的課題。」詹鳳春以敦化南路上的台灣欒樹為例,「台灣欒樹不會有根系亂竄的問題,而且隨著季節變換還會有色彩變化,是能夠維持城市景觀的樹種。」

透過觀察樹木的樹幹紋路,可判斷生長狀況。林冠良攝影。台北畫刊提供。圖/透過觀察樹木的樹幹紋路,可判斷生長狀況。林冠良攝影。台北畫刊提供。

有別於台灣欒樹,詹鳳春認為樟樹、榕樹雖然也很漂亮,但是因為根系需要較大的空間,在人行道寬度有限的情況下,會造成根部突出地面,影響用路人安全,因此需審慎評估適合種植的地方。

除了路旁的行道樹,公園也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見到樹木的地方,然而在這些場域種植樹木亦是大有學問。詹鳳春表示,適地適木很重要,例如河濱公園的土壤黏性高,遇到下雨就容易積水,因此要選擇能夠適應這種環境的樹種,例如落羽松、柳樹。

延伸閱讀

春天搭台灣好行賞海芋、櫻花、杜鵑!三、四月賞花地圖曝光

另外,來河濱公園運動不免需要樹木遮蔭,因此樹冠大的樹種也是挑選的首要條件,「若想增添公園景觀變化,則可選擇會開花的樹種,更能帶來季節性趣味。」

於日常學習觀察環境,培養理解樹木的敏銳度 

樹木對我們的生活、環境如此重要,因此詹鳳春建議平時可多充實樹木知識,並在日常生活中累積對樹木語言的敏銳度,讓自己可以具備照顧、保護樹木的基本知識,若遇到需要救治的樹木,也能適時察覺,並協助向相關單位求助。

詹鳳春分享自己救治二二八和平公園裡一棵老流蘇樹的故事,當時樹體逐漸衰弱,並且枯枝漸增,開花時間也不如預期,「實際考察後,發現病因是土壤空間的問題,因此花了相當多時間將根系引導至表土層。」

她回憶起救治老流蘇樹期間,常有民眾前來圍觀,更會不時提出疑問,詹鳳春也樂於回應與分享,她認為,透過這種交流,民眾也會開始更關心樹木,之後若在其他場域遇到類似問題,也能進而為樹木發聲。

台北市的公園樹種豐富多樣,是民眾認識與學習樹木的知識寶庫。林冠良攝影。台北畫刊提供。圖/台北市的公園樹種豐富多樣,是民眾認識與學習樹木的知識寶庫。林冠良攝影。台北畫刊提供。

在台北,從人行道至公園,處處都是能親近樹木的場域,詹鳳春以自身為例,「日常散步時就可以觀察樹幹與枝條的走向,或是檢視樹幹表面的皺褶,感受它的生長狀態。」

若想與樹木有更多接觸,她也相當推薦近期流行的園藝自然療法,透過學習種植植物與樹木來紓解壓力、復健心靈,「用這種特殊、非學術的方式接近樹木,也能增添學習樂趣。」

延伸閱讀

攀岩、SUP滿足冒險刺激!台北「單日健行天堂」歐美旅人搶著去

想感受樹木不必遠赴高聳深山,在台北只要走出戶外、仰頭觀看,就有機會沉浸在富有綠意的環境之中,而坐擁此等上天恩賜的我們,也應以感恩的心,誠懇地去傾聽樹的話語,進而護樹、懂樹,讓城市的綠意永續,綿延不絕。

本文轉載自2023.03「台北畫刊」,原文撰寫黃映嘉,攝影林冠良。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人物永續台北市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想當賞鳥達人聽比看更重要!「鳥類嚮導」靠五感找到台北原生種
全台首座退場的自然保留區!關渡紅樹林為何成為生態隱形殺手?
桃園「小百岳」東眼山親民好走!野生動物出沒林間散步森呼吸
台北畫刊

台北畫刊

57年1月出刊的《台北畫刊》,為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出版的市政刊物,以圖文並茂的內容傳達臺北市的觀光、市政及生活型態等資訊,且讓這本走過半世紀的城市相簿,陪你迎接身處臺北的每個動人時刻。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