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台灣人出國短期旅遊的熱門國家之一,不但飛行時間短,再加上語言相通,是許多人首次出國的選擇。疫情後,台灣旅客要到香港,除了長榮、華航、國泰等熱門航班,高雄出發的旅客還有郵輪「名勝世界壹號」新選擇。
過去的香港總是給人大城市、購物天堂等印象,然而在疫情之中,文化種子也開始萌芽。
新落成的「西九文化區」,是香港政府歷經20年打造的全新地標,填海形成的23公頃園區,耗資218億港幣,並面向維多利亞港,成為集結世界級文化、藝術、潮流、消費及大眾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文化主要場地。園區內的核心設施包括劇院、M+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戲曲中心及自由空間等,希望藉此翻轉香港文化沙漠的印象,為遊客提供豐富的多樣的藝術體驗。
圖/天際100提供
西九文化區除了有各種的文化及藝術表演之外,也是休閒活動好去處,這裡可以看著維港景色,港島太平山的天際線,香港的大都會景象,其中日落時分也別具風情。園區內海濱步道、藝術公園已成為香港年輕人最愛野餐、騎單車的新景點。
園區內有許多令人驚嘆的建築物,其中最著名的當屬「M+博物館」。這座博物館由世界知名的建築師Herzog & de Meuron設計,外觀獨特。面向維多利亞港的65米高巨型LED幕牆成為另一種展場形式,也是維多利亞港的全新地標。
圖/M+博物館,Herzog & de Meuron提供
作為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表示,M+將從亞洲的角度出發,致力於收藏、展示及詮釋卓越的二十和二十一世紀視覺文化,涵蓋來自香港、大中華地區、亞洲以至世界各地的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以及流動影像。
圖/M+博物館觀海長廊,Herzog & de Meuron提供
目前館內最受歡迎的展覽「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在館內不同空間展出草間彌生超過200件作品,也是草間彌生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舉行的最大回顧展。
圖/M+最受歡迎的特展「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王筱慈攝影。
回顧展中呈現了草間彌生作品中蘊含的核心美學元素,包握關於生與死的哲思,以及她對相互連結的追求,並探討草間彌生如何成為全球文化偶像,創作出今天引人入勝且極具影響力的作品。
圖/M+展出草間彌生的作品《南瓜》,王筱慈攝影。
配合M+開幕首個特別展覽,草間彌生特別創作了三組全新作品。包括大型裝置《神經的死亡》(2022),位於連通博物館大樓地面和地下樓層的光庭,垂掛至 B2 層的潛空間,可以從大樓內的多個角度觀賞。《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2022)位於 B2 層的潛空間,是極具規模的沉浸式環境,當中包括草間彌生的經典鏡面空間。而在地下大堂,公眾可以欣賞到兩件名為《南瓜》(2022)的大型雕塑。
圖/草間彌生作品《神經的死亡》,王筱慈攝影。
另外一個熱門的展品,則是「Beeple:人類一號」,藝術家Beeple創作,展示首個誕生於元宇宙立體虛擬世界的人類。
在裝設了四面LED屏幕並一直旋轉的箱子中,一名身穿太空衣的旅人,在不斷變化的虛擬景觀中邁步前進。無盡的旅途隱喻人類進步,也揭示我們數位和實體生活分界已愈來愈模糊。
圖/Beeple:人類一號,王筱慈攝影
館內也有「香港:此地彼方」演繹這個城市從戰後到當下所經歷的各種轉變。以及台灣民眾較少見的「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展示不少中國當代藝術,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作品。
圖/M+博物館,王筱慈攝影。
此外,M+館內也有許多適合拍美照打卡的角落,像是各入口的M+標誌、白色旋轉樓梯、觀海長廊,以及館內交錯的幾何線條,吸引不少專業攝影師前來取景。
圖/M+博物館,王筱慈攝影。
華安雅提到,M+使命是將香港視覺文化與全球視覺文化聯繫起來,將香港的文化景觀帶入國際,並改變香港的文化。未來也希望M+不只是一座概念創新的建築物,而且是推動大中華地區、亞洲及國際之間的文化交流的重要機構。而M+開幕至4月11日,已有超過310萬訪客到訪,其中有50%是中國及國際旅客。
圖/M+博物館,王筱慈攝影。
M+
地址|西九文化區九龍博物館道38號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四,星期六、日:10:00–18:00
星期五:10:00–22:00
星期一:休館
官網|https://www.mplus.org.hk/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