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萬安說,身為三個孩子的父親,每次看到孩子們走在車流的大街小巷,他都感到驚險萬分,關鍵在於長期以來以車為本的道路規劃,因此,他強調,應該方向上觀念翻轉,執行上政策改變,這是市府團隊堆動人本交通的首要任務。
在人本交通的概念下,民眾相當重視行人優先及友善步行環境的安全觀念,為了避免人、車動線交織影響安全,並打造友善的通行環境,台北市現正實施「機車退出騎樓、人行道2.0」措施。
市府透過挖設機車彎、停車路外化、路側停車格及紅黃線重新配置等方式,逐步移除人行道上的機慢車停放區,以恢復人行道原有功能,提供行人安全、舒適與友善之步行環境。
台北市停車管理工程處說明,機車是民眾日常通勤通學常見的代步工具,依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5及56條規定,人行道跟騎樓供行人通行使用,本來就屬於禁止停車處所。
圖/台北市逐步移除人行道上的機慢車停放區,恢復人行道原有功能。取自Unplash。攝影者Henry & Co.。(示意圖)
為了保障行人有空間通行,自1999年起市府啟動「機車退出騎樓、人行道」措施,將實施路段納入加強執法範圍,以避免機慢車停放於非停放區域而阻礙行人通行。
近年則依「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修正,在人行道上原則不劃設機車停車格,若民眾有機車停車需求,應優先採停車彎型式設置,因此停管處以前述原則實施「機車退出騎樓、人行道2.0」政策。
交通局今年針對中山南北路、仁愛路三四段、民權東西路、敦化南路以及羅斯福路一段至六段完成機車退出人行道;明年則預計累計完成10條,2025年累計完成16條(8橫8縱),到了2027年累計完成34條主次要幹道。
根據媒體報導,除了台北市之外,其他縣市也跟進人本交通的概念,希望甩掉「行人地獄」的標籤,「機車退出騎樓、人行道」也成為各縣市目標。
台中市交通局去年已完成37處機車退出騎樓、人行道,今年則規畫新增40處;高雄市交通局也說明,近年已在人流較大的5大商圈19條路段推動機車退出騎樓,更已在42路段設有停車彎,禁止機車進入人行道。
圖/除台北市外,其他縣市也陸續跟進機車退出騎樓、人行道政策。取自Unsplash。攝影者The Ian。(示意圖)
新北市目前則優先在捷運站、長照場所周邊等地落實機車退出人行道,然而新北市交通局長鍾鳴時指出,機車退出騎樓有一定優先順序,新北有些傳統舊市區道路寬度不足、沒有人行道,較難實施機車退出人行道。
而桃園交通環境也和台北相當不同,桃園市交通局長張新福解釋,桃園很多地方人行道空間不足,甚至有人行道,騎樓也被占滿,目前改善先以火車站周邊為主,其他路段則再視當地狀況定。
台南市交通局長王銘德也認為需因地制宜評估及考量,依照法規,只要留設有1.5公尺以上行人空間,就可開放停放機車,若行人空間不足,則以人本交通環境原則因地制宜檢討,尋求其他機車可停放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