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為了鞏固海防,派遣沈葆楨來到台灣主理各項軍事建設,並在安平和打狗兩地建築西式砲台。由於安平港無險可依,因此所建造的二鯤鯓砲台為稜堡式,務求將守備力量最大化。
打狗港的地形起伏明顯,港口外還有當時仍為沙洲半島的旗津。在英國籍工程師哈伍德(J.W. Harewood)的規劃設計下,在旗津北方的旗後山建造一座牆垣輪廓為長方形,並分隔成三個區塊的要塞,也就是旗後砲台。
圖/旗后砲台南側的操練場和砲座一景。普通人攝影。
旗后砲台所用的建材也與二鯤鯓砲台不太相同,二鯤鯓砲台主要使用紅磚以及用黏土、石灰、細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三合土。
旗后砲台除了使用紅磚以外,還用了就地取得的咾咕石(珊瑚礁石灰岩)以及從歐洲進口的混凝土,堅固程度勝過二鯤鯓砲台。
沈葆楨在打狗港規劃建造的不只有旗後砲台,在其對岸一處名為哨船頭的山丘上,也以同樣的形式建造了砲台,只是規模較小。
圖/哨船頭砲台營門一景,門額題有「雄鎮北門」四字。普通人攝影。
旗後砲台與哨船頭砲台扼守出入打狗港必經的水道兩側,旗后砲台所處地勢比哨船頭砲台來得高,因此也讓兩座砲台擁有廣泛的射擊範圍,讓交叉火網更加立體嚴密。
清光緒11年(公元1885年),歷經清法戰爭的動盪,讓清廷再次體認台灣對於國家海防的重要性,於是決定於台灣建省,並任命劉銘傳為首任台灣巡撫。
劉銘傳到台灣赴任後,也依循沈葆楨鞏固海防的政策,聘用德國籍工程師鮑恩士(Max E. Hecht)監造10座新砲台。其中一座便位於哨船頭砲台後方的壽山之上,規模比旗后砲台還大,稱作大坪頂砲台。
海拔最高的大坪頂砲台,除了負責高角度的射擊範圍外,同時還是一座「暗台」。
圖/日治時期拍攝的壽山一景,紅圈平坦處即為大坪頂砲台舊址。取自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網站。
所謂暗台便是隱蔽山林之中,讓敵軍察覺不到的砲台;相對於大坪頂砲台,能被敵軍清楚看見的旗後及哨船頭砲台則是「明台」,吸引敵軍的注意力和火力,然後大坪頂砲台再趁其不備給予迎頭痛擊。
大坪頂砲台的出現,象徵了當時熱兵器在射程上的突破,也影響砲台設計的邏輯,逐漸重視其隱密性。
隨著甲午戰敗,台灣割讓日本,旗后等3座砲台在日軍的登陸戰中雖有積極抵抗,但仍無力可回天。大坪頂砲台所在之處後來被劃歸為日本陸軍的要塞司令部,並將其拆除改建。至今大坪頂砲台遺址仍是軍事管制區,無法窺得其貌。
義大利知名服飾品牌Valentino,曾在威尼斯老城區內軍械庫(Arsenale di Venezia)的船塢區舉辦高級訂製大秀,在時尚界蔚為一時話題。歷史古蹟的滄桑與最新流行所產生的化學效應,也引起一波模仿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