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至8月11日舉辦至10月15日的「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是全球首次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世界客家博覽會」,展區範圍,包括座落在高鐵桃園站附近的2大主展區:台灣館、世界館,以及散落在桃園各地的台灣客家茶文化館、崙坪文化地景園區等8個副展區,再加上龍潭大池、楊梅故事園區等17個衛星展區,內容豐富,深度介紹客家文化的各個面向外,也期盼藉此增加遊客的來訪次數。在這樣的狀況下,交通規劃得好不好,攸關活動成敗的關鍵。
圖/台灣館呈現全台14縣市客家族群的不同風貌。世界客家博覽會提供
為方便遊客的交通需求,市府共規劃一條區內接駁動線(橘線),於主展館區、高鐵站、多元文化區(包括國際原住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橫山書法藝術館2個副展館)來回接駁;以及四條區外接駁路線,分別載客前往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台灣客家茶文化館、桃園北區客家會館,這4個副展館,站點多能與台鐵、高鐵等大眾運輸系統結合,讓遊客能依照自己的喜好,規劃自己的客家文化洗禮之旅。
圖/台灣館呈現全台14縣市客家族群的不同風貌。世界客家博覽會提供
「這次展覽,我們希望呈現客家如何豐富台灣,並呈現客家新美學,因此整個展覽風格,強調未來性、以及文創性。」台灣設計學院副院長林鑫保,介紹這次主展館「台灣館」的設計理念。藉由適應台灣、豐富台灣、共享台灣三大主題策展,分層次講述台灣客家族群在不同時代的轉變,並在最後一次開箱全台14縣市客家族群的不同風貌。
這次世客博大玩新創,確實將原本的客家風貌玩出全新的面貌。例如,作為全台第二大客家城市的新北市,就透過互動式遊戲體驗、多元對談及沉浸式投影,呈現新北「都會客家」的風貌。桃園市利用絢爛光影效果,將地方獨特的水文地理脈絡投影在地板上,再現陂塘地景。
圖/台灣館呈現全台14縣市客家族群的不同風貌。世界客家博覽會提供
台中市透過從天花板上垂掛下來的綠植物,呈現當地大埔客家敬山愛水的生態哲學。屏東用多個會發光的金黃稻穗氣球,謳歌當地六堆客家人的豐收記憶。台東則是再現先民經由浸水營古道,來到原民文化豐富的台東的過程,呈現東台灣與眾不同的「原客」生活樣貌。
圖/台灣館呈現全台14縣市客家族群的不同風貌。世界客家博覽會提供
不同以往大家對客家文化的印象,多是客家大戲等古色古香的風貌,這次世界客家博覽會,借用各地多元的客家元素,並用各種新創手段,把客家文化「迎新去舊」,玩出未來感與「文青味」。到了距離台灣館僅一街之隔的世界館,這樣的新客家風貌更加凸顯。
圖/台灣館呈現全台14縣市客家族群的不同風貌。世界客家博覽會提供
世界館的策展核心概念為「光的大劇場」,用光譜的轉譯感知,作為展示形式載體,以劇場感的體驗,訴說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文化與生命故事,一入場,就有一顆不斷轉變顏色的地球懸在天花板,訴說不同世代的全球客家人故事。
圖/世界客家博覽會提供。
策展人王騰崇說,這次團隊用了幾個重要概念,包括用「海洋島嶼」的概念,去講述世界客家人,在每一個地方的生命故事與歷史;第四展區就以全台最大的竹編藝術、高達18公尺的圓環,述說客家如何跟世界連結產生新的DNA,點亮世界。
圖/世界客家博覽會提供。
除了白天的展覽外,世客博也規劃許多夜晚景點,包括台灣館的外牆,每天(週一到週四為晚間7點至9點、週五至週日及國定假日為晚間7點至9點半)都有絢麗的光雕秀投影,光雕節目內容以8分鐘《回庄》精彩主秀、8隻不同的客家元素光雕秀,以及充滿科技現代感設計的循環秀所組成。
圖/台灣館外牆展出期間都有絢麗的光雕秀投影。世界客家博覽會提供。
另外,在人文地景區周邊也有藝術光環境廊道、地景裝置。桃園市文化局指出,藝術光環境廊道整體設計串聯館台灣館、世界館、青塘園及青埔兒10、11公園與老街溪沿線,並延伸至高鐵桃園站,展出《時光風帆》、《雙獅迎賓》、等多個藝術裝置。從整個活動的設計與佈置,都可以看出新客家風貌,不同以往,有著未來感、年輕感的一面。
桃園市此次舉辦世界客家博覽會,打響自身觀光品牌「勢在必行」,透過多種新創手法,把原先台灣傳統的客家文化,玩出不同以往風貌。但也有當地民眾參觀後,認為內容有點創新過頭,失去原先的客家味道,活動雖好玩,卻漸失客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