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台灣庶民美食「蚵仔煎」,在蛋、粉漿、蚵仔或蝦仁之中,加入什麼蔬菜才是正統?過去有PTT網友,就特別列出「豆芽菜、小白菜、茼蒿、空心菜」4個選項進行社群民調,而觀察底下留言可以發現,不少人認為,北部常見的「小白菜」才是道地,不過入冬後,因時節關係,有時北部蚵仔煎的青菜會換成「茼蒿」,但基本上,網友大致都能接受。
只是當蚵仔煎來到中南部地區,配料就開始大不同了,如在台中,許多店家放的是「空心菜」,而豐原地區,有著名蚵仔煎店家用的則是「波菜」,另外「韭菜」「A菜」「豆芽菜」也在中部現蹤,若再繼續往南走,嘉義還有蚵仔煎老店以「九層塔」提味、增加口感。
圖/台北畫刊提供。(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而上述青菜種類中,蚵仔煎裡放豆芽菜,在南部可說最為普遍,也最讓網友反彈,特別是美食之都台南,不少遊客吃了當地蚵仔煎都反應不搭,先後表示「去台南吃蚵仔煎一堆豆芽菜真的吃到會生氣」「不要豆芽菜都可以接受,豆芽菜是用來羞辱消費者的」「不是小白菜的都是邪教吧」,顯見脆口的豆芽菜,拌入Q彈滑稠、帶有煎蛋香的蚵仔煎裡,口味層次對許多老饕來說,有著滿滿違和感。
此外,豆芽菜還疑似藏有一種「原罪」,那就是成本較低,有網友會認為,一樣的蚵仔煎售價「小白菜是低標,加豆芽菜則應該判刑」「加豆芽的只能賣40元,超過建議翻桌」,也有人強調,並非豆芽菜加蚵仔煎不可口,而是用心處理的豆芽菜,必須做好去頭去尾的工作,但這對攤商來說,根本是多一道繁瑣程序,所以「去頭尾的豆芽菜成本太高了,只有某些大飯店吃的到」。
圖/取自Shutterstock。(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至於台灣蚵仔煎為何如此多變化,當年起源到底為何?有一說是,早年鄭成功來台,因地方缺糧,加上台南安平出產蚵仔,遂以便宜蕃薯粉漿,和上雜七雜八的菜葉,最後再淋上醬,好讓軍隊和居民能飽餐一頓,蚵仔煎也因此誕生。
圖/取自Shutterstock。(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而類似的料理,其實在中國各地或金門、廈門等沿海城市也都存在,可見蚵仔煎,算是過往民眾因戰亂窮困、生活不穩定,選用物美價廉的食材代替米飯,以補充營養的應變方式,只是料理手法和調味有異,如相較台灣蚵仔煎糊糊的口感,金門的蚵仔煎外皮就偏香脆,通常都會煎到兩面呈金黃焦色為止。
而自從蚵仔煎在台盛行,慢慢深入民間,各地攤商自然開始因地制宜,添加地方盛產又便宜的蔬菜,這做法甚至還會隨氣候產生變化,如颱風過後,中南部面臨蔬果泡水爛掉,或遭狂風吹壞的窘境,於是菜價飆漲少說3到4倍,於是街口小吃攤為繼續營業維生,只好選用其他蔬菜來加以「應變」。
圖/取自維基百科。(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而這過程,潛移默化中,很可能逐漸成為一種蚵仔煎菜色流派,過去還有蚵仔煎老闆乾脆當起小農,在家自種小白菜節省成本,當然就現代角度來說,這無意間符合環保永續的概念,即是讓食材「從農場到餐桌」,盡量節能減碳,避免運送時增添污染。
然而有趣的地方是,承上述所言,前陣子台灣的蛋價高居不下,蚵仔、蝦仁也因成本通膨關係,價格有上揚趨勢,店家卻沒有因此改換食材,反而用調高價格的方法因應。
顯見蛋、蚵仔和蝦仁等,才是蚵仔煎的靈魂核心,配菜反倒真成了綠葉配角,能用「營養均衡」的說法說換就換,也難怪在蚵仔煎常用的青菜中,有網友分享自己最愛「福山茼蒿」,還稱之神級蔬菜,但同時也感慨「成本比較高,很久沒吃到放茼蒿的店了」。
最後,不免俗得探討蚵仔煎的醬料(又名「海山醬」),因為無論加哪一種菜,靈魂佐醬都是畫龍點睛的關鍵,所以無法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