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雲林還停留在窮老印象嗎?」2023第21屆遠見高峰會(以下簡稱2023遠見高峰會)午宴上,《遠見雜誌》總編輯李建興開場這一席提問,徹底翻轉各界過往對雲林的刻板印象。
因為雲林作為台灣農業大縣,產值高達890億,對氣候變遷要付出的環境與經濟代價,更是長年有感。
圖/遠見雜誌總編輯李建興,黃菁慧攝影
因此為打造地方永續農業,落實糧食安全,展現「台灣糧倉」面對極端氣候挑戰的環保行動與決心,雲林副縣長謝淑亞特於會中分享「淨零永續 雲林先行」,在執行節能減碳的經驗與洞見,共同探討這個與全球息息相關的綠色議題。
會中,謝淑亞先自豪表示「雲林是一本好書」,無論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美酒和咖啡,雲林出產的品質,都絕對經得起國際市場考驗,這一點,從台灣人吃的三餐,裡頭許多優選食材都出自雲林,便可得知。
雲林潛力當然不只如此,在縣長張麗善帶領下,全國最大農倉近年不斷積極朝智能農工商的方向邁進,並以環保、愛地球的循環經濟理念,致力推動綠色典範經濟發展、永續農業、大健康產業三大主軸。
圖/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黃菁慧攝
好比雲林特產的台灣鯛,就熱銷海內外,在日本、美國都可見台灣之光「雲林良品」,而且這些肉質鮮美Q彈的鯛魚,全透過AI科技導入養殖技術所孕育。
謝淑亞提到,智能養殖池非但能讓一公頃水量減少至45坪,有效達到節水省電功效,同時水循環再利用的模式,還有養殖場上方設置太陽能板,一地兩用的作法,都讓永續效益發展到最大化,也使雲林成功達到零碳排的國際願景,台灣鯛產值甚至增加到23倍,成績斐然,也令國際刮目相看。
有鑑於此,雲林縣長張麗善與地方團隊都深信,低碳及負碳農業和淨零綠生活,從來都不只是公部門的事,更是百姓日常。
所以未來,張麗善和縣府團隊,會持續以「種樹者」的精神,透過產官學的方式,打造農業觀光科技園區,並將資源積極投入農業智庫、農情資訊、地方創生等方面,讓智能科技充分導入農林漁畜業,用全面E化的方式與聯合國SDGs接軌,打造出民眾與環境共融,「智慧創新」的永續繁榮、能與國際競爭的大縣。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6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