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台灣茶業人才養成中心!林口舊街能靠青年移居潮再興?

曾是台灣茶業人才養成中心!林口舊街能靠青年移居潮再興? 圖/林口舊街一景。普通人攝影。
日期:2023-11-17

新北市林口區的中正路一帶,是林口歷史最早的商業聚落,比起「老街」,人們更多以「舊街」來稱呼。2003年,區公所為了振興林口舊街,還特地以「中正藝術商街」的新名號來包裝。如今二十年過去了,區公所的期待並未實現,林口舊街距離「藝術」仍遙遠得很。若要對症下藥,就必須先了解林口舊街的前世今生。

因茶葉而躍上歷史舞台的「樹林口」

林口位處台地,水源取得相對不易,土壤也不適合稻米耕種,因此在清領時期的漢人移墾潮中發展較晚。林口起初名為「樹林口」,源於其所在之處,乃從新莊平原循河谷而上至台地的孔道出入口,台地頂端則是蔥蔥鬱鬱的樹林,因而得名;到了日治時期改名為林口,沿用至今。

由於自然條件限制,拓墾林口的漢人移民,多以種植耐貧瘠的番薯和作為染料的大菁為主,至今仍能從林口的地名中窺得蹤跡,如粉寮(番薯研磨製粉以方便儲藏)、菁埔等等。此外林口土壤及氣候適宜茶樹生長,當時就已有種植茶葉的紀錄,不過數量不多,品質也參差,多為內銷使用。

十九世紀中葉,台灣因開港而正式進入世界貿易體系,茶葉成了台灣外銷的主力商品,林口也迎來華麗轉身的歷史契機。日治時期,日本殖民政府開始重視林口的茶葉產業,也試圖將科學管理的概念引進台灣。

1929年,殖民政府於林口成立茶葉傳習所,也是全台第一所茶產業教育機構,培訓種植、加工、品質審查以及經營管理等專業人才,對於台灣茶的海外行銷有著長遠的規劃。若持續發展下去,林口很有機會成為台灣的茶葉重鎮。

延伸閱讀

林口公車轉運站超前部署 讓民眾體驗搭公車的幸福感

圖/國民政府時期,茶葉傳習所(後改制為茶葉改良場林口分場)辦公廳舍一景。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圖/圖/國民政府時期,茶葉傳習所(後改制為茶葉改良場林口分場)辦公廳舍一景。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隨時代巨浪而逐流的摸索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台灣茶業陷入停滯,在林口開闢的茶園也因糧食稀缺而被迫轉種;國民政府來台後,林口的茶葉雖有復甦之勢,然而物換星移,台灣正積極邁向工業化,茶葉已不再是台灣賺取外匯的主力。1970年代開始,為紓解台北都會圈的人口壓力,林口開始進行新市鎮的重劃開發,過去依靠茶業興起的林口舊街,也因上述變化而榮景不再。

現今的林口茶業也轉為觀光導向,訴求小而精、小而美。1980年代,林口茶農共同研發的品牌「龍壽茶」,亦深獲市場上的好評,漸漸走出自己別具一格的道路。不過時代的變遷,茶葉的轉型也早已和林口舊街脫鉤,過去茶行林立的景象已不復見。

圖/依稀還能林口舊街看見過去商行老屋建築的樣貌。普通人攝影圖/圖/依稀還能林口舊街看見過去商行老屋建築的樣貌。普通人攝影

重新思考新舊之間的共存共榮

時至今日,林口舊街仍然是當地居民前往採買的傳統市集,但肉眼可見的老舊、雜亂與擁擠,已然是林口舊街振興的枷鎖。政府對此並非毫無作為,先是重整舊街上影響交通動線的攤販,也將先進的綠建築概念來重建當地的公有市場,並於2020年風光啟用,成為林口舊街的全新地標。

隨著大台北地區大眾交通運輸的日趨完善,林口新市鎮也成為了青年移居的熱門選擇,這也將會是林口舊街的契機。如何將新與舊交融,讓新市鎮成為彰顯舊街百年風華的動能,也是是政府與當地居民要共同思考的問題。

回望林口舊街的歷史,除了茶葉以外,林口也曾在1960年代因燒製建材用的紅磚而蓬勃一時,今日仍能在舊街上看見不少紅磚建築。「茶」與「磚」就是林口舊街的兩大利器,若能發揮巧思充分運用,林口舊街的未來還是值得期待。

延伸閱讀

台北盆地第一城解漳泉百年恩怨!板橋成林本源家族的代名詞

圖/分別設於街頭街尾的土地公廟「東福宮」與「西福宮」,是林口舊街至今不變的風景。普通人攝影圖/圖/分別設於街頭街尾的土地公廟「東福宮」與「西福宮」,是林口舊街至今不變的風景。普通人攝影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地方新北市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第一城」為何難逃沒落命運?英駐安平讓台灣樟腦成世界之最
北台灣最早的商貿中心在新莊!林本源家族輝煌起點振興卡關?
政治宣傳品也能封神?福康安與台南「白蓮聖母」的奇幻旅程
新北「鬼城國小」滿額關鍵曝!三峽、林口雙語學區房價漲近2成
Somebody Sue/普通人

Somebody Sue/普通人

喜愛歷史、閱讀、創作的一介普通人,特別專攻三國歷史、香港電影以及日本文化,著有《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的三國史》一書。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