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位處台地,水源取得相對不易,土壤也不適合稻米耕種,因此在清領時期的漢人移墾潮中發展較晚。林口起初名為「樹林口」,源於其所在之處,乃從新莊平原循河谷而上至台地的孔道出入口,台地頂端則是蔥蔥鬱鬱的樹林,因而得名;到了日治時期改名為林口,沿用至今。
由於自然條件限制,拓墾林口的漢人移民,多以種植耐貧瘠的番薯和作為染料的大菁為主,至今仍能從林口的地名中窺得蹤跡,如粉寮(番薯研磨製粉以方便儲藏)、菁埔等等。此外林口土壤及氣候適宜茶樹生長,當時就已有種植茶葉的紀錄,不過數量不多,品質也參差,多為內銷使用。
十九世紀中葉,台灣因開港而正式進入世界貿易體系,茶葉成了台灣外銷的主力商品,林口也迎來華麗轉身的歷史契機。日治時期,日本殖民政府開始重視林口的茶葉產業,也試圖將科學管理的概念引進台灣。
1929年,殖民政府於林口成立茶葉傳習所,也是全台第一所茶產業教育機構,培訓種植、加工、品質審查以及經營管理等專業人才,對於台灣茶的海外行銷有著長遠的規劃。若持續發展下去,林口很有機會成為台灣的茶葉重鎮。
圖/圖/國民政府時期,茶葉傳習所(後改制為茶葉改良場林口分場)辦公廳舍一景。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台灣茶業陷入停滯,在林口開闢的茶園也因糧食稀缺而被迫轉種;國民政府來台後,林口的茶葉雖有復甦之勢,然而物換星移,台灣正積極邁向工業化,茶葉已不再是台灣賺取外匯的主力。1970年代開始,為紓解台北都會圈的人口壓力,林口開始進行新市鎮的重劃開發,過去依靠茶業興起的林口舊街,也因上述變化而榮景不再。
現今的林口茶業也轉為觀光導向,訴求小而精、小而美。1980年代,林口茶農共同研發的品牌「龍壽茶」,亦深獲市場上的好評,漸漸走出自己別具一格的道路。不過時代的變遷,茶葉的轉型也早已和林口舊街脫鉤,過去茶行林立的景象已不復見。
圖/圖/依稀還能林口舊街看見過去商行老屋建築的樣貌。普通人攝影
時至今日,林口舊街仍然是當地居民前往採買的傳統市集,但肉眼可見的老舊、雜亂與擁擠,已然是林口舊街振興的枷鎖。政府對此並非毫無作為,先是重整舊街上影響交通動線的攤販,也將先進的綠建築概念來重建當地的公有市場,並於2020年風光啟用,成為林口舊街的全新地標。
隨著大台北地區大眾交通運輸的日趨完善,林口新市鎮也成為了青年移居的熱門選擇,這也將會是林口舊街的契機。如何將新與舊交融,讓新市鎮成為彰顯舊街百年風華的動能,也是是政府與當地居民要共同思考的問題。
回望林口舊街的歷史,除了茶葉以外,林口也曾在1960年代因燒製建材用的紅磚而蓬勃一時,今日仍能在舊街上看見不少紅磚建築。「茶」與「磚」就是林口舊街的兩大利器,若能發揮巧思充分運用,林口舊街的未來還是值得期待。
圖/圖/分別設於街頭街尾的土地公廟「東福宮」與「西福宮」,是林口舊街至今不變的風景。普通人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