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峒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匯處,土壤肥沃之餘,亦具備航運之便,過去是巴賽族「Pourompon」社的所在。「Pourompon」本意,一說為河流奔湧的水聲,起初被音譯作「大浪泵」或「巴浪泵」。直至18世紀以降,才開始出現大量的漢人移民。
這批移民大多來自福建泉州同安縣,並奉迎原鄉神祇保生大帝分靈來台建廟,也就是日後保安宮的前身。他們希冀在新天地能有好的發展,於是將大浪泵改名「大隆同」,表示「興隆同安」。如今台北市大同區之名,正是由此而來。
圖/位於今日台北市哈密街西半段的四十四坎舊址一景,絕大部分建築已不存。普通人攝。
到了19世紀初,大隆同逐漸發展成頗具規模的聚落,當地經營有成的仕紳們合力集資擴建保安宮,並在主街道兩旁,分別建造了22間樣式相同的木造店鋪,總共44間。由於閩南語以「坎」作為建築的量詞,因此大隆同這條新建成的商業街也被稱作「四十四坎」。
公元1853年的艋舺,爆發泉州晉江、南安、惠安三縣的三邑移民襲擊同安移民的「頂下郊拚」事件,同安人紛紛逃往而一樣是同安人為主的大隆同。無奈大隆同規模有限、難以承受,於是大部分難民轉進大稻埕,大稻埕的蓬勃發展也由此開始。
圖/位於大龍峒保安宮保恩堂內所祀奉的池頭夫人像。普通人攝。
1859年,泉州人與漳州人在台北的衝突開始白熱化。相傳當時漳州人夜襲艋舺,恰巧被正在艋舺龍山寺前水池納涼的孕婦發現,孕婦大聲呼叫示警,泉州人得以及時戒備,孕婦卻不幸喪命。
其後,龍山寺因感佩孕婦義行,於是尊號其為「池頭夫人」以作祀奉,在信徒眼中,池頭夫人具有保佑生產平安的神力;大隆同得知此事後,也在保安宮為池頭夫人立像祀奉。
縱使頂下郊拚事件讓三邑人與同安人結下樑子,但面臨漳州人的來勢洶洶,使得他們在信仰上取得了有但不多的共識,也為這段充滿肅殺之氣的歷史,留下一抹人性的光輝。
在大隆同四十四坎以東不遠處的圓山,過去被認為是龍穴所在。大隆同似乎得其助益,出了6名舉人與24名秀才,有著「五步一秀,十步一舉」的美譽,大隆同也因此再度改名為現在的「大龍峒」,作為地靈人傑的象徵。
不過,大龍峒能夠在人才培育上有突出表現,與其歸因風水運勢使然,更多是人為因素所致,其中又以大龍峒陳家貢獻最鉅。
大龍峒陳家經營木材生意致富,發家始祖陳遜言的長子陳維藻與四子陳維英,兩人均在科舉考取功名。而陳家亦在提倡教育方面不遺餘力,讓大龍峒的讀書風氣,媲美當時北台灣的首府竹塹城。
圖/台北孔廟於1992年列為直轄市定古蹟,至今每年教師節仍會舉辦祭孔大典。普通人攝。
日治時期為推行現代教育,殖民政府將台北城內的孔廟拆除,成立國語學校(今台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與第一高等女學校(今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中)。1925年,出身大龍峒陳家的仕紳陳培根率先倡議復設,並慷慨解囊捐出土地,才促使台北孔廟得以遷建大龍峒。
至今,樹人書院所在的文昌祠與台北孔廟,依然是許多考生祈求金榜題名的熱門場所,大龍峒代代相傳的勸學精神,依舊持續發揮著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