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整體菜單規劃上,Hooters慶城店亦展現十足巧思,以豐盛份量與多樣化搭配為核心訴求,設計了A至C三種主題早午餐拼盤,總計集結9道經典招牌菜色,致力滿足不同客群的口味與分食需求。
當中最受矚目的餐點,自然莫過於台灣廚藝團隊獨家研發的Combo A「卡法司」早午餐拼盤。據悉,這道創新餐點,除了將濃郁的卡門貝爾起司與切達起司厚厚地夾入香軟法式吐司中,再輕灑上細緻糖粉,帶來鹹甜交織的多層次驚艷口感外,還是全球唯一、台灣Hooters限定的招牌料理,堪稱吸引海內外饕客朝聖的秘密武器。
圖/台灣Hooters台北慶城店首創全球,推出週末限定的美式Brunch拼盤搶攻早午餐市場。台灣Hooters提供。
而其他兩款2至3人共享的拼盤,則分別為Combo B「大口吃肉燃燒卡路里」與Combo C「塔可餅當家大滿貫」,同樣各具特色、誠意滿滿。
特別是Combo B,專程為肉食派量身打造,內容包含煙燻烤雞翅、炙烤牛小排、碳烤豬肋排與涼拌捲心菜等多元菜色。
其中,煙燻烤雞翅還是採用全球統一製程,先以Hooters秘製配方醃製24小時,再經90度低溫慢烤與220度高溫收乾表皮的兩段式工法,非常耗時費工。
完成後,煙燻烤雞翅不僅會散發出迷人的胡桃木燻香,外皮金黃酥脆搭配飽滿肉汁,包準顧客一入口,便於口中呈現鮮明的口感對比,讓嗜肉者一試成主顧、吮指回味無窮。
圖/台灣Hooters台北慶城店首創全球,推出週末限定的美式Brunch拼盤搶攻早午餐市場。台灣Hooters提供。
呼拉圈女孩表演不只給大人愛看!台灣Hooters沉浸互動親子共玩,全齡共享美式餐桌風情
更值得一提的是,Hooters慶城店在聚焦早午餐美味創新之際,還用心延伸出各種新互動體驗。如多年來Hooters以Hooters Girls的熱情服務與招牌呼拉圈表演聞名,讓店內氛圍一向熱鬧歡快,自成一格。
也因此,這樣的空間反而更適合親子同行,不必擔心孩童吵鬧會打擾他人,因為客人造訪,從來就不追求安靜用餐的場域,而是期待走入共享歡樂的美式聚會場景。
圖/台灣Hooters的呼拉圈女孩表演不只給大人愛看,沉浸式的用餐互動體驗也邀請親子同樂,打造出全齡共享的美式餐桌風情。台灣Hooters提供。
故為了擴展客層與沉浸感,Hooters便將這項經典元素延伸至親子族群,特別提供兒童專屬的呼拉圈,讓小朋友們也能上台與表演者同樂。此舉,不僅加深親子共玩的美好用餐記憶,還兼顧孩子放電與家長悠閒享受早午餐時光的雙重需求。
對此,劉昶志也笑著分享,過去甚至有幼兒園主動聯繫包場,希望在Hooters舉辦畢業典禮後的早午餐會。對他而言,這不僅是一場有趣的活動嘗試,更是消費者對品牌多元性與親和力的具體肯定,也令集團更加確信,Hooters的經營模式還在持續進化,未來充滿著可能性。
圖/台灣Hooters台北慶城店首創全球,推出週末限定的美式Brunch拼盤搶攻早午餐市場。台灣Hooters提供。
撕下「男性專屬」標籤驚艷美國總部!從在地創新到性別共融,台灣Hooters稱霸亞洲市場
其實,台灣Hooters早在經營策略上,走出一條有別於美國本部的道路。特別是這幾年,Hooters美國總公司歷經經營重整,陸續關閉了多國的直營店,僅保留部分加盟據點,亞洲其他市場出現明顯萎縮,如日本目前全國僅剩一家Hooters。
但在國際情勢如此艱困下,台灣Hooters不僅逆勢穩健經營,還透過菜單在地化與活動多樣化,成功發展出獨特的品牌風貌,讓美國總公司都刮目相看。
圖/台灣Hooters的呼拉圈女孩表演不只給大人愛看,沉浸式的用餐互動體驗也邀請親子同樂,打造出全齡共享的美式餐桌風情。台灣Hooters提供。
像是劉昶志表示,十多年前,台灣Hooters店內的菜單已有近一半是本地團隊自行開發,如今更超過半數。從引進烤物、炒物等多樣下酒菜,改善過往美式餐廳以單一炸物為主的結構,到現在Hooters進軍新竹竹北市場時,推出兒童餐與親子活動,這些因地制宜的創新,都是Hooters在台穩步擴張,業績稱霸亞洲的關鍵因素。
接著他更進一步分析,台灣Hooters與國外店最大的差異之一,還包括「女性友善」的活動與空間設計。
雖然品牌初期,客群以男性為導向,但台灣分店長期觀察後發現,包括信義店在內,女性客群比例正逐年提升,背後正來自餐點規劃與現場活動,皆不斷納入多元性別的視角,主動回應並細膩照顧女性顧客的用餐需求。
圖/台灣Hooters與國外店最大的差異之一,來自「女性友善」的活動、餐飲與空間設計。蔡炆璇攝。
也因此,台灣Hooters品牌發展至今,逐漸擺脫了「男性專屬」的刻板印象,蛻變為一個性別共融、老少咸宜的美式休閒空間。
而展望未來,劉昶志亦不排除引進「Hooters boys」的想法,因為台灣是一個多元共融的社會,而Hooters作為深耕本地多年的品牌,自然願意嘗試新模式。不過,他坦言,相關規劃需審慎評估,如何在保有品牌原有特色的同時,進一步拓展品牌包容性與調整幅度,將是未來觀望與布局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