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貿易格局因美中對抗、供應鏈重組等事件而變化不斷。尤其2024年,川普重返白宮,強勢主導推動「對等關稅政策」屢成世界關注焦點。因為,美國作為強國,不再以自由貿易為名,而是訴求「公平、對等」,企圖要引導製造業重回美國,以刺激地方經濟,並重塑國際經濟的秩序。
其實川普要開徵對等關稅,主要是出於三個戰略考量:
第一,降低美國對外貿易逆差,特別是中國、德國、日本等順差大國。
第二,壓迫他國在製造業與關稅政策上「對等互惠」,杜絕過去「美國零關稅、他國高關稅」的現象。
第三,為美國產業與選民爭取談判籌碼,強化製造業回流、產業安全、就業保護方面的政見兌現。
圖/美國總統川普。取自Flickr。攝影者The White House。CC BY-SA 2.0
而目前,美國已針對27個國家公布「對等稅率」,其中,包括歐盟、英國、日本、韓國、墨西哥等主要貿易夥伴,涵蓋項目則廣至鋼鐵、機械、資通訊、汽車零組件等傳統製造與高科技產業。
在這樣的情況下,回頭觀察台灣,作為出口導向的經濟體,美國正是台灣第二大的出口市場,對等關稅一確定,必定會帶來連鎖衝擊。特別是傳統製造業,如工具機、自行車、五金零件等,原以零關稅或低稅出口,未來被加上對等關稅後,將直接削弱價格競爭力。
圖/美國總統川普(左)日前在白宮與西非多國領袖會面。取自X。
另外,從資通訊設備來看,包括伺服器、網路通訊設備與消費性電子產品等,原本享有的台美之間WTO資訊科技協定(ITA)下的零關稅優惠,若如今不再適用,勢必也會成為此次關稅調整的重災區。
至於半導體產業,現階段雖暫時豁免,但原物料與設備依然面臨新稅負風險,後續甚至還有晶片關稅得應付,仍存在潛在壓力需要解決。
故面對這波對等關稅浪潮,解方不外乎是順應川普之意,增強在美的布局,滿足「美國製造」要求;或強化市場多元化,轉攻歐盟或其他新興市場,降低對美依賴。
圖/台積電。蘇義傑攝。
只是,政府到底如何跟美國洽談?期間打出了什麼籌碼以換取低關稅,自然是關鍵,或說台灣要付出什麼,才能獲得低關稅?
對此一議題,目前討論最多的是市場傳出,美國進口汽車被要求降低關稅,還有進一步放行美牛、美豬,無論是擴大進口或調整萊劑容許值等,都值得民眾觀察。
圖/池孟瑜攝。(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尤其是「食」的方面,國人一向最為關切,如政府真的開放原本禁止進口的美牛內臟、絞肉,或提高豬腎萊劑容許量至國際標準(0.09 ppm),消費者其實可透過標示、標章制度來區別。但不得不說,只要成本夠低,業者有利可圖仍會進口,長期下來難免影響國人健康與食安問題。
此外,若未來美國進口車的關稅被調降,可能會對台灣本土車廠的生存造成衝擊。事實上,關於進口車關稅是否過高的討論已經持續多年,以目前制度來看,進口車除了需繳交17.5%關稅,還得加上貨物稅等其他稅項,整體稅負往往超過30%。
當初這套關稅制度本是為保護本土汽車產業而建立,可多年來,本土車廠在保護下,卻未能交出讓消費者信服的表現。故這項稅制是否還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亦掀起許多討論。
圖/蘇義傑攝。(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另一方面,台灣在半導體、AI供應鏈地位關鍵,也是能向美國談判的籌碼。台積電在2025年3月宣布加碼擴大在美國投資,展現十足誠意配合川普的回流政策,更因此帶動群聚效應。或許,台美能在此領域加深戰略合作,換取較為合理的關稅。
面對國人的焦慮,負責談判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日前於返國後則表示,台美啟動對等關稅談判以來,雙方已歷經3次實體、6次線上磋商及溝通。
至於結果如何,她僅回應「目前進入關鍵階段,就像球賽進入最後一局,請大家再給我們一些時間,我們會致力在期限前完成談判,當雙方達成協議的共識,可望會決定出一個稅率」。
換言之,關於談判的實際狀況,外界始終霧裡看花。政府也只能不斷重申,會在維護國家及產業利益、維護國民健康及糧食安全的原則上,找到路徑致力促進雙方貿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