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2050淨零排放成為全球趨勢,台灣自然不能置身事外。曾有報告指出,全球陸上交通的碳排放占整體的17.9%,又以公路運輸比重最高。推動交通運具低碳轉型,不僅是城市首長的首要任務之一,更是建立城市韌性、朝向永續發展的關鍵。今年8月5日,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舉辦「城市轉型論壇」,邀請交通部及北中南三大縣市首長分享推動低碳運輸的實務經驗,並交流當下面臨的挑戰與新策略。
在講座中,台北市政府交通局長謝銘鴻率先打頭陣指出,台北市去年通過《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後,對各局處的減碳政策做了規範,期望在2030年達到相較2005年減碳40%,其中交通局的目標是2030年讓綠運輸市占率達70%。為此,交通局須加速市區公車電動化、發展公共自行車、共享電動運具、並在公共停車場設置能源補充設施。
由於台北市公車數量多、班次密集,加速公車電動化是台北市的重要目標。謝銘鴻說,台北市自2018年啟用第一輛電動公車以來,便採人次補貼方式鼓勵業者汰換老舊油車,並優先針對高運量路線實施,提升民眾感受。同時,台北市在2021年後停止購入燃油大客車。
截至目前,台北市已有897輛電動公車,預估年底將達到1000輛。這不僅降低碳排放,也提升了市區的空氣品質。除了車輛本身,市府局也積極輔導業者將既有調度站升級為充電站,導入智慧充電排程與能源管理系統,讓充電場站能共享使用、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今年7月,北投機廠電動公車共享充電場域正式啟用,提供11個充電柱與22個充電席位,全面開放公車業者共享充電。
展望未來,謝銘鴻指出,目前台北市電動公車以低地板公車為主,接下來兩年希望補足中型巴士、高地板公車的電動車缺口。針對今年6月發生262電動公車起火事故,市府已將同廠牌車款全面召回檢查,並研擬公車復開標準與警示系統,協助駕駛即時應變。
圖/北投機廠電動公車共享充電場域於今年7月2日正式啟用。台北市政府提供。
相較於台北市成熟的交通網絡,台中市都會區自縣市合併10年來持續擴張,不僅居住人口成長,跨境通勤的人也越來越多,讓機車族大幅成長。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後公路、客運使用人口沒有回到疫情前水準,要如何推動公共運輸、人本交通與智慧運輸,是台中市交通局最大的挑戰。
台中市交通局長葉昭甫分享,台中市的三大交通策略為:發展大眾運輸、人本交通與智慧交通。除了興建捷運,也積極建置公共自行車、擴增電動公車數量。
同時,台中市府更積極規劃興建豐原、台中火車站、烏日、水湳四大轉運中心。自豐原轉運中心完工後,水湳轉運中心預計將在2026年上半年竣工,屆時將作為國道客運的重要樞紐,紓解水湳經貿園區的交通壓力。
在智慧交通應用上,台中市交通局今年3月將「台中公車」APP升級為「台中Go」APP,串接「台中通」會員系統,讓符合資格的民眾可用手機掃碼搭乘公車,享有雙十公車優惠。
葉昭甫強調,推動虛擬票證不只是單純改變刷卡方式,而是達到電子票證串接的目標,加速後續交通上的異業整合,未來能提供跨領域的交通與商業服務。
圖/台中市推市民專屬乘車碼,以手機掃碼搭公車更方便。台中市政府提供。
台南市是六都中人口最少的縣市。2010年縣市合併後,台南市的轄區擴大10倍,成為幅員遼闊、城鄉並存的樣貌。台南市交通局副局長熊萬銀指出,面對高齡化與城鄉落差的挑戰,市府的首要任務是滿足市民的交通需求,提升交通密度與可及性。同時,也要完善公共運輸並汰換老舊油車。
為解決偏鄉交通問題,台南市府2019年起推動「小黃公車」政策,由計程車行駛市區公車路線,和一般公車一樣有固定路線、站牌與班次時刻,同時提供預約服務,2人以上即可在站牌距離1公里內到府接送,讓偏鄉居民以公車價格享有計程車服務。
圖/台南市推動「小黃公車」提升偏鄉的交通服務。台南市政府提供。
目前,小黃公車能已開設42條路線,服務擴及白河、玉井、學甲、善化等27個行政區,2024年累計搭乘人次突破23萬。
熊萬銀說,小黃公車路網建置完成後,今年開始啟動汰換計畫,將小黃公車逐步汰換為電動車。未來希望進一步整合計程車業者、物流業者,鼓勵他們使用低碳運具,並在觀光景點設定低碳示範區,在提升交通服務的同時,朝低碳運輸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