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羅斯福路與基隆路交會處的公館圓環路口,長年以來因動線複雜、事故頻繁飽受批評,市府曾提出填平公車地下道、改造為十字路口的方案,但因爭議過大而暫緩。究竟這個多年來的肇事熱點該如何改善?
《城市學》採訪專家意見顯示,保留公車地下道、確保公車動線順暢為重中之重。至於路口採圓環還是十字路口設計,應根據科學數據決定。若低成本、不大幅動土為前提,透過標線優化、號誌調整、速限管理等策略來改善駕駛動線與視覺導引,會是最務實的起步策略。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首先指出,公館圓環台北市往返新北中永和、木柵、信義、東區的重要樞紐,尖峰時段車流龐大,因此他認為改造的首要原則應該以「流量最大化」為目標,從這個角度出發,公車專用地下道的保留非常關鍵,若直接填平,公車及幹道車流將陷入瓶頸,失去現有的分流優勢。
至於是否拆除圓環改成一般十字路口,林志學認為,若要改成十字路口必須大幅簡化岔路,且左、右轉時相須盡量減少,以提升通行效率。現在圓環就是因為有過多分岔路口,導致動線混亂,增加事故風險。「路口在設計上要嘛就三岔,要嘛就四岔,不要再多。」
因此,公館圓環東南部的羅斯福路四段113巷、119巷及123巷,林志學建議改成單進單出或改作人行道「共享空間」處理,避免干擾主幹道號誌運作。
交通粉專版主「松山查爾斯」也同樣強調保留地下道的重要性。他認為,現在有填平地下道的方案,是因為路面上圓環的中心點沒有載重,若要改成十字路口,會有車輛停留在路口中央,所以必須填平地下道。「但是地下道一定要保留,不保留完全沒有好處。」
「路口簡化跟保留地下道,是很重要的改造方向。」松山查爾斯補充,現在公館圓環目前的多岔動線,則建議不設置號誌,盡可能改成單進單出,讓主要動線更順暢。
圖/專家認為,保留公車專用地下道為重中之重,若貿然填平,公車及幹道車流將陷入瓶頸。取自Google街景。
台大土木系助理教授陳彥向則指出,對於「拆除圓環改為四岔的十字路口」一案,要注意實務上可不可行。公館周邊不僅有四條主要幹道,還包含許多小巷出入口,如119巷、123巷,若封閉或取消,將影響當地居民通行權益;若保留,則會演變為「五岔路口」,反而比圓環更危險、更難管理。
陳彥向認為,與其急著拆除公館圓環,不如先做最具成本效益的改善:全面優化標線設計。他引用國內外案例指出,標線優化對提升安全的效果往往超乎想像。例如國道3號草屯北上入口,僅透過延長雙白線,事故就下降了46%;美國兩個圓環案例,調整標線後相關事故更減少高達78%。
而公館圓環目前的標線設計中,駕駛進入圓環時難以辨識車道或判斷是否要變換車道,這是造成事故頻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優先施作清晰、連續、直覺的引導標線,是立即降低事故風險的首要步驟。
針對有民眾建議改建為「渦輪圓環」,陳彥向也直言,渦輪圓環需超過120公尺直徑才能有效運作,公館圓環遠未達此規模,並不可行。不過,目前的圓環設計中已部分引入「螺旋型引導」概念,只要進一步強化標線和分流設計,便能顯著改善行車動線,而不必動輒投入龐大經費進行全面改造。
圖/專家以美國明尼蘇達州里奇菲爾德市的圓環路口為例指出,改善該路口的標線後,車道相關的交通事故率降低了78%。取自Google街景。
除標線調整外,他也指出,如果要汽機車混流,必須採降速管理,特別是圓環內速限應降低至每小時30公里,符合國際針對脆弱用路人(VRU)的安全指引。且在行政院會通過的「行人交通安全政策綱領(2023-2027)」,就以瑞典的「零死亡願景」為政策目標,而瑞典政策中就要求汽車與脆弱用路人混合使用道路時,必須限速在時速30公里以下。過去實證數據也證實,速限降低有助於提高駕駛人的反應時間與事故存活率;至於機車是否採取兩段式左轉及行駛區分,則應依據速限與實際車流再進行細部規劃。
至於周邊小巷的交通分流,陳彥向認為應回歸居民使用,不應將小巷當作主要通行幹道,建議透過鋪面改造,例如如採粗糙或石材地面,來降低外部車輛的通行意願,同時調整小巷出口號誌,避免與主幹道同時綠燈,減少交織衝突的風險。
整體而言陳彥向強調,公館圓環的問題不在於一定要拆或一定要留,而是應該先透過標線優化、速限調整、分流設計等低成本的務實手段,改善駕駛視線與行車引導,從根本降低事故發生率。當這些基礎措施落實後,再視成效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改造,才是兼顧安全與效益的理性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