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YouTube 頻道「意識覺醒」日前發布、標題為《臺北捷運為什麼能20年不髒?紐約工程師看完驚呼:臺北捷運完勝紐約地鐵!》的影片內容,過去曾有一位長年觀察地鐵運作、熟悉紐約地鐵百態的資深專家踏上台北之旅,目的是為考察這個在國際上屢獲殊榮、甚至被譽為世界級地鐵典範的系統——台北捷運(以下簡稱:北捷)。
片中還描述,當這位專家刷開悠遊卡、走進捷運站的那一刻,便開始觀察北捷的細節。然而,他萬萬沒想到,接下來映入眼簾的,並不是他在紐約地鐵早已習以為常的混亂與骯髒。
圖/取自臉書「台北捷運 Metro Taipei」。
紐約地鐵資深工程師團隊在完成北捷多站點、多時段的實地踏查後,影片也描述,他們一入站便敏銳地從感官體驗、行車節奏到乘客行為,逐一檢視北捷的細節管理,並歸納出三個最直觀的層面:
地板、牆面、扶手、玻璃潔亮如新,站體沒有潮濕鐵鏽或食物殘味,而且空氣中還有淡淡的清新感。
捷運列車入站時,幾乎無多餘噪音,而且進出站的節奏精準,準點表現維持於世界頂尖水準(影片中以「99.9%」形容其穩定度)。
月台上的乘客會自發性地在線內排隊,並於車門開啟後,自然的讓出中線,待車內乘客下車完畢再快速上車,透過十餘秒的時間完成上下車「儀式」,將捷運停站時間被壓縮至最短。
圖/取自臉書「台北捷運 Metro Taipei」。
台北捷運早自營運起,即規定乘客黃線區域內全面禁止飲食,違者將處以新台幣1,500元至7,500元的罰鍰。儘管片中指出,政策推行初期曾引發一波波民怨,社會大眾甚至討論起執法尺度與彈性。
然而,當多數乘客開始切身感受到「沒有食物殘渣、沒有飲料外溢、沒有害蟲滋擾」的乘車品質後,社會氛圍便漸漸由「被迫遵守」轉為「共同維護」。
換言之,如今北捷能在全球地鐵中維持乾淨衛生的環境,很大程度是依靠乘客之間的主動互相提醒,以友善的語氣促進眾人的自律,並逐漸形成一種無形卻能長期落實的社會契約,甚至成了市民共同守護的榮譽感。
圖/台北捷運大道展區一次匯聚北捷30年積累的營運智慧與維修技術結晶。蔡炆璇攝。
此外,影片更特別說道,北捷還設有「隨車清潔」的機制,即列車一抵達終點,待乘客全數下車後,清潔人員就會在短短折返數分鐘內分工進艙打掃。
其中,有人會迅速擦拭地板;有人清理窗面、座椅與扶手;另外則有人快速收集車內遺留的垃圾,並趕在發車前完成,好讓下一批乘客上車時彷彿進入全新車廂。
圖/取自臉書「台北捷運 Metro Taipei」。
至於日間營運,北捷機動團隊也會巡迴各站,即時處理突發的髒污狀況,並強化高接觸區域的消毒。直至營運結束,北捷機動團隊就會進行「地毯式深度清潔」,將通風口、軌道縫隙等細部的髒污逐一處理。
由此可見,北捷維持清潔的核心策略,正是將清潔任務解構為高頻率的小循環,透過密集節點,致力維持公共運輸系統全日的穩定品質,不留下任何一塊髒污死角。
當然,北捷空間能如此乾淨,也並非單靠規範與清潔人力就能支撐,而是從一開始的環境硬體設計,就將「防止髒亂」視為核心目標,讓汙垢與灰塵無處藏身。例如:
➤ 台北捷運選用的材質與構造
北捷站內採用大量平滑、耐磨、少縫的花崗岩與高品質瓷磚,並搭配大面板與烤漆鋼板,全面減少灰塵附著並降低清理阻力。
圖/各種專家系統的導入,進一步強化北捷的應變效能。蔡炆璇攝。
➤ 台北捷運讓垃圾桶透明化
垃圾桶的數量經過精簡設計,而且多為透明或半透明,不但能讓桶內可疑物品一目了然,以提升安全性,還方便工作人員及時發現垃圾是否滿溢,提升迅速清運的維護效率。
➤ 台北捷運月台門的雙重功能
這項功能除了能提升安全性外,還可有效阻擋隧道粉塵與廢氣進入月台與車廂,顯著減輕清潔壓力,並改善空氣品質。
圖/蔡炆璇攝。
➤ 台北捷運「地磚語言」與指標系統
北捷的地磚顏色與鋪設方向,其實皆暗藏著導引作用,能在不知不覺中引導乘客前進,讓人感覺動線自然延伸、有被牽引的方向感。
故,當乘客走近轉乘點時,地面顏色就會慢慢融入該路線的代表色,如此一來,即使乘客還沒抬頭看向指標,大腦就已經先接收到「該往哪裡走」的訊息。
➤ 台北捷運指標系統的細節
很多人不知道,北捷的指標系統十分重視色彩的統一性,並且會於不同位置的指標之間,保持資訊連續、沒有斷掉疑慮。
此外,北捷每個出口的編號和標示也相當清楚,地圖的方向和乘客實際站立的方向會保持一致(如上方代表北、下方代表南),致力讓乘客一看地圖,即可知道自己該往哪裡走,減少旅人在站內迷路或停下找路的情況,也避免因人潮滯留而造成擁擠和髒亂。
圖/台北捷運中山站1號出口。台北捷運公司提供。
另一方面,北捷的高準點率,也並非單靠先進的設備或單純依賴乘客的自律,而是將技術與文化充分結合,形成相互強化的運作模式。舉例而言:
➤ 技術面
透過該影片知,北捷採用的「通訊式列車控制系統(CBTC)」是維持準點的關鍵。這套系統能讓行控中心與每一列車隨時互相傳送資訊,精準掌握列車所在位置和行駛速度。
簡單來說,一旦系統發現北捷哪一列車出現些微延誤,就會立刻計算並調整後續列車的運行時間,提早在前端吸收這些延遲,確保即使在尖峰時段,班距依然能保持短而穩定。
圖/取自臉書「台北捷運 Metro Taipei」。
➤ 文化面
在北捷,排隊文化同樣是提升載客效率的重要推手。乘客會依照月台地面的標線整齊排隊,當列車進站、車門打開時,隊伍便自然向兩側稍微退開,讓中間留出一條通道,方便車內乘客先下車。等到車廂清空後,月台上的乘客才依序上車。
整個上下車過程通常只需十幾秒便能完成,既迅速又有秩序。這種不需言語、人人自覺遵守的默契,讓北捷的先進行控技術能充分發揮,化為乘客切身感受到的準點與快速通行。
也因此,北捷在每日超過200萬人次的運量下,依然能維持世界一流的準點與秩序,成為國際專家眼中罕見的成功範例。
圖/取自臉書「台北捷運 Metro Taipei」。
在公共政策推行的過程中,任何高強度的規範,或多或少經歷「震盪—對話—共識」的階段。
故YouTube頻道「意識覺醒」也於該影片中指出,北捷在落實嚴格規範(例如禁止飲食、維持黃線區域秩序)時,自然不是一簇而成,立刻就獲得民眾的全面支持,而是藉由一連串制度與溝通策略,逐步化解民眾的不滿,才讓規範從外在要求轉化為內心共識。其實際作法包括:
➤ 明確規範、穩定執行
嚴格依照制度辦事,避免因個案例外而稀釋公信力。
➤ 讓公共利益可感知
透過明顯的環境改善,像是更舒適的乘車空間、更清新的空氣品質與更準點的行車效率,都能讓乘客「看到好處」。
➤ 持續宣導與細緻溝通
循此可見,當規範逐漸被社會吸收為日常禮節,不僅有助於管理成本大幅下降,服務品質也能隨之提升,更為整體環境的潔淨與秩序建立起長期穩定複製與傳承的制度基礎,造就台北捷運得以立足國際的核心優勢之一。
圖/台北捷運從早期傳統透過定期保養與檢修的「預防式維修」方式,演進至以感測元件(IoT)與資料分析為核心的「預測式維修」模式。蔡炆璇攝。
此外,影片內亦敘述了北捷一系列獲乘客讚賞,可謂是「看得見與感受得到」的貼心設計。
例如,台北捷運全線車站皆設有電梯、無障礙廁所與加寬閘門,方便輪椅使用者或推嬰兒車的乘客進出;月台與車廂地面高度幾乎齊平,以減少上下車的落差,進一步提升乘車安全。
同時,北捷廣播採用國語、台語、客語與英語四種語言依序播報,方便不同語言背景的乘客即時掌握資訊。此外,一些車站還特別規劃「夜間婦女候車區」,加強照明與監視器覆蓋,並將位置設在值班室或緊急對講機附近,讓深夜候車的女性乘客感到更加安心。
各式各樣貼心設計,都讓台北捷運這樣的公共運輸系統,不僅好用,還具人情味,有效提升社會大眾對相關規範的接受度。
圖/取自臉書「台北捷運 Metro Taipei」。
最後,這群自美國紐約的專家團隊,也在 YouTube 頻道「意識覺醒」片中總結指出,台北捷運之所以能維持世界一流的管理水準,主要原因不在於某項單一設備或特別的技巧,而是在於一整套完整的治理邏輯。
這套邏輯涵蓋了:從源頭防止髒亂、日間的隨車清潔到夜間的深度清潔;從硬體設計為潔淨服務,到行控技術與排隊文化的相輔相成;以及從政策推行初期的震盪,到最終讓規範內化為市民的榮譽感。
圖/取自臉書「台北捷運 Metro Taipei」。
所以,當外地訪客登上台北101觀景台俯瞰這座城市時,只要看見捷運列車如同血脈般安靜且高效地流動,源源不絕地輸送著城市能量,也許就能體會,在台北捷運背後,存在著一股被精心設計、持續維護、共同守護的信念。這是北捷系統與全民以具體行動與長年實踐所證明:超大型城市同樣能長期擁有世界一流、兼具效率與溫度的公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