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捷分流人潮美意,為何一秒惹怒新埔、板橋站旅客?

北捷分流人潮美意,為何一秒惹怒新埔、板橋站旅客? 圖/台北捷運板南線一景。取自Unsplash。攝影者Andy Kuo。
作者:城市浪人
日期:2025-08-20

台北捷運板南線,向來被譽為都市命脈、通勤生命線。然而,2025年8月18日,台北捷運公司為解決江子翠、龍山寺站旅客在上班尖峰時刻擠不上車的囧境,將部分原由亞東醫院站起站的列車改由江子翠站發車,這一舉,引爆板橋與新埔站月台人潮崩潰:「苦等超過20分鐘卻依舊上不了車!」在陣陣怒吼下,掀起網路譏諷「像跨年」的熱議。這場突發事件,是否揭露了更深層的制度缺失與文明疲態?

直送江子翠的告急策略,好意竟掀起民怨

原本為了紓解通勤尖峰壅塞,8月18日起,北捷維持每日6班加班車的總量,但調整了載客起始站安排:其中,2班自亞東醫院站、2班由板橋站起,而另2班則由江子翠站起始載客。然而,此舉的初衷竟演變成新的矛盾,也就是,原本板橋、新埔一帶的通勤族只能眼睜睜看著車輛從眼前通過卻載不到人,一位乘客便反映:「等了20分鐘還是上不了車!!」甚至更有網友酸諷:「等於變相減班,讓新埔板橋的月台『宛如跨年般爆滿』!」

面對逐漸升溫的民怨,北捷表示會採滾動式調整排班策略,並強調本意是緩解壅塞卻引起乘客反彈,是需要反思的長年課題。

取自臉書「台北捷運 Metro Taipei」。圖/取自臉書「台北捷運 Metro Taipei」。

延伸閱讀

台北捷運29年不髒世界奇蹟!美國工程師:北捷封神虐爆紐約地鐵

改制後等20分鐘上不了車,上班如上戰場

每日尖峰時段的板南線,班距短至2分鐘左右,理論上已壓縮至極限,卻仍無法滿足需求。結果是,新埔與板橋兩大樞紐站排隊人潮堆積如山:「看得到坐不到!」「等超過20分鐘!」乘客因肌肉疲憊與心理煎熬並存而排山倒海的抱怨。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這種擴散壓力的方式,原本可能在江子翠站得以解套,卻另造板橋、新埔的危機。通勤制度的漏洞與優先順序扭曲,最終讓依賴公共運輸的上班族陷入無奈輪迴。

取自臉書「台北捷運 Metro Taipei」。圖/取自臉書「台北捷運 Metro Taipei」。

板南線作為大台北最核心的捷運路線之一(全線長28.2公里,23站),因結合南港、板橋與台北車站等精華暨通勤人口綢密區,一直是最被依賴的通勤動脈。然而,90年代起建構的運輸系統,在面對人口與外圍城市融合快速提升的當下,如今看來已出現嚴重飽和現象。

今日北捷調度「空車直送起站」的策略,原是美意,卻一方面被乘客解讀為「政策補貼偏頗」,甚至有乘客抱怨:「住江子翠的好像都得好處,可偏偏我站不能搭……」這種政策認同感與公平感的破裂,成為通勤族對捷運公司信任度滑落的重要指標。

延伸閱讀

北捷世界第一藏6秘密!新加坡地鐵員逛台北「捷運大道」超驚喜

國際城市的分流制度值得取經?

事實上,不少大都市早已面對類似擁塞挑戰,它們的策略提供有力參考。以日本東京為例,其依靠超高頻次班次與重疊線路密度,在尖峰維持2分鐘之內班距,並透過多條私營與國鐵線路分擔壓力。而南韓首爾則採用10節長編組列車與智慧調度系統,部分車廂設計「快速上車區」,不只擴充載客量,也縮短停靠時間。

延伸閱讀

台北捷運29年禁止飲食解放必出事?台灣人怕2件事跟日本學不來

英國倫敦則導入動態票價策略,鼓勵通勤族避開尖峰通勤時段,搭配企業推行彈性上班制度。至於鄰近的香港,則是將車站與接駁巴士整合,提供免費或優惠短程接駁,以減少核心路線負擔。

而在流行於東京、巴黎、馬德里、墨西哥的「西班牙式月台」,就是一列列車同時設有島式月台(中央)與側式月台(兩側),列車一側供下車、一側供上車,藉此縮短停靠時間、避免人潮相互干擾。

這些做法在「運能」與「制度」間取得平衡,而非僅靠緊急調度。

取自台北捷運官網。圖/取自台北捷運官網。

反觀北捷,建議得思考「回歸公平原則,修正起載政策」,亦即應評估取消自江子翠起始載客措施,或設計輪動制度:讓不同區段乘客輪流受益,以減少區域間資源錯位。再來是運用「智能調度+動態資訊引導」,結合月台監控與APP通報系統,讓乘客即時掌握列車擁擠度與建議上車位置,減少人群集中。

另外,「推廣彈性上下班與差別票價」,也就是透過企業政策合作,鼓勵錯峰通勤,或補貼早鳥優惠票價,分散尖峰壓力。還有也可思考「廣設接駁系統與支線紓困」,中長期結合萬大樹林線等新運輸網絡,分流人流。

至於首爾採用的10節長列車方案,或所謂的西班牙式月台,都囿於現有站體空間設計難以大規模增建或改建,而置礙難行。

延伸閱讀

台灣下一個最缺捷運城市,為何網喊新竹,不是觀光重鎮台南?

期盼從「等待怨懟」優化到「制度韌性」

板南線「直送江子翠」的短期策略,雖源於舒緩擁塞的合理訴求,但其反噬效果反映:都市運輸不能只是加量、不能只是「看得到坐不到」的對待。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從都市築構、公平安排與智慧制度搭建起防線?

顯見,解決板南線擁擠,不是單一增加班次就能完成,而是在制度、公平與效率三角框架下,重塑乘客信任與城市交通韌性。板南線今日的危機,是提醒我們:都市治理,應從頭梳理每一段「無言排隊」背後的錯置與無奈。

取自臉書「台北捷運 Metro Taipei」。圖/取自臉書「台北捷運 Metro Taipei」。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高雄人選校變聰明了!高捷靠4顏色就翻轉高中、大學招生排名?
日台交流會爆雙北扒手4熱區!日旅客遭竊,小偷不一定台灣人?
城市浪人

城市浪人

城市學特約編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