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圓環位於台大南側,是串聯中永和、新店與市中心的重要交通節點,連結羅斯福路四段、基隆路四段與福和橋,因此形成多達7條入口的複雜道路結構系統。考量圓環非正圓形,車道非相同寬度,且該處還有機車強制待轉區,車流交織狀況下自然容易發生車禍。
根據交通局統計,圓環所處的羅斯福路、基隆路口,屬7岔路口,交通動線複雜,且機車占比高,汽機車於環內交織嚴重。主要事故類型為同向直行擦撞,主因不外乎公館圓環的現地條件,經歸納後,肇事原因可略分為「直行車彎繞幅度不同」「直行車與左轉車交織」「左轉停等溢流」等。
圖/羅斯福路有四個車道,但駛入圓環後卻只剩三個車道,標線不清容易造成混亂。劉芮菁攝影。
公館圓環連續7年位居台北市肇事熱點第1名,2025年至今,也仍是北市事故率最高的路口。因此,台北市長蔣萬安早在2025年3月,就宣布要拆除圓環並填平地下道,但消息一出,隨即遭地方強烈反彈,質疑市府沒有事先做好溝通。
北市府本預計6月28日動工,但在地居民憂心,公車專用地下道廢除後,300班公車次擠進路面後,將衝擊交通,所以在7月的說明會上呼籲市府先試辦調整標線及號誌,甚至還提議執行民調或舉辦地區公投,再來討論是否要拆除圓環,可當時未獲允諾。
根據交通局規劃,這次工程主要是為消除車輛繞行圓環多重交織的問題,藉由車道配置及號誌控制分離車流,使行車動線簡化,讓路口更容易辨識、直觀且可預測;此外,也希望透過縮小路口,讓穿越路口距離大幅縮小、增加行人步行面積,以提升通行環境安全與友善度,並推估此舉可改善6成左右的事故發生率。
另外,公車專用地下道雖填平,但仍會規劃保留大客車專用道。平面化後,現行的福和橋及基隆路公車,亦將規劃進入羅斯福路平面公車專用道,除了能強化公車競爭力外,也可改善羅斯福路路側車流交織。
圖/公館圓環說明圖。取自臉書「標線改造台灣路 Reform Taiwan Roads」。
而針對有議員提出以標線改善方式先行試辦,交通局說,經比對國外案例,以及考量本路口高流量、高機車占比與特性差異,預估標線改善方案改善潛力約僅5到12%。
另外,現場觀察本路口已繪有出口導引線之處,汽機車駕駛之越線率約50%以上,顯示導引線之繪設,未能改善本路口車流交織、多車道變換等結構性問題。民團所提標線調整方案雖立意良好,但改善成效明顯有限,經評估分析,無須試辦。
而在地議員、里長擔心,公車改走平面後,上班搭車時間會拉長嗎?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認為,影響大概是幾秒的狀況,但為了解決交通事故,仍應該填平;他也說,多少會影響周圍里民的出入,但市府會有配套措施。
圖/台北公館圓環的機車待轉區,常年令機車族詬病。劉芮菁攝。
對於市府堅持要拆除圓環,議員苗博雅則砲轟,2024年10月,市府花納稅人的錢做報告,說填平方案不可行,她也找民間團體討論出一個民間版共識的標線方案,透過標線設計引導駕駛人,但蔣市府卻突襲,質疑這樣的決策過於草率,且嚴重違背民意,無疑是「市長蔣萬安市府獨裁DNA的體現」。
苗博雅進而還強調,市府一直說過去7年肇事很多,但為什麼前任市長柯文哲也不採取這方案?就是因為:這也不可行。且蔣萬安2024年還說不行,2025年就突然說要填平地下道,是不是為急於求成,圖一個眼睛能看得到的改變?她由衷不希望市府是這樣的草率心態,因為最後害的到,總是搭乘大眾運輸的人,民眾最終得忍受塞車之苦。
圖/公館圓環路口連續七年登台北市肇事熱點。劉芮菁攝。
另外,議員張志豪也痛批,北市拆除圓環過程草率,事前完全不知情,更何況當地沒有人贊成,完全不尊重地方,故呼籲市府應事緩則圓。張強調,尤其是捷運南環段要在木柵路施工,若貿然填平地下道,恐造成大文山區、羅斯福路交通黑暗期拉長。
至於當地的學府里長李淳琳則認為,公館圓環還是應以優化作為優先考量,現行填平地下道改為正交路口影響重大,未來只能透過不到5公尺的巷道出入,連接至羅斯福路,且市府還沒有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只能說「99%里民都反對現在就直接拆除」。
其實,考量到公館圓環的交通流量大,又是往返台北、新北之間的重要幹道,圓環的存廢問題確實難解,各方都有不同意見。尤其,在當地岔路口多的狀況下,圓環確實能起到梳理車流的作用,但卻會排擠到行人用路空間,且台灣交通規範下,還有待轉區、禁行機車區等區域,反而可能導致車流混亂。
但北市府認為,拆除圓環改為正交路口、填平公車道,是最安全又保障車流效率的方式,而且理論上,還能降低事故的發生率。
無論如何,如今市府都下定決心要拆除圓環,未來該處路口如何變化,是否真如預想,可改善事故率?就看後續市府如何規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