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是城市裡的重要記憶。它承載著街區的互動、人情味,更是跨世代的生活空間。但隨著時代遞嬗,老店也面臨轉型挑戰。這不只是個別店家的困境,也攸關城市文化能否延續的課題。在台北市政府的「台北造起來」店家再造計畫下,甦活創意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張庭庭近10年以顧問角色協助台北市老店轉型。她強調,老店的價值不只是一門生意,而是城市記憶的符號。如果商業與文化能有機融合,老店就能成為連結情感、傳遞故事的場景,「你要變成品牌,你的實體空間是品牌展演,讓大家印象更深刻、更認同,願意以荷包喝彩。」
為輔導老店轉型,台北市政府自2015年起推動「台北造起來」店家再造計畫。文化基地「衡陽35」今年8月16日舉辦「老店正潮—商業與文化如何有機融合?」主題講座,邀請「台北造起來」計畫主持人暨甦活創意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張庭庭,分享近10年輔導老店轉型的經驗與觀察。
張庭庭首先指出,許多經營數10年的店舖陷入困境,並非產品不好,事實上很多老店都有真材實料的真功夫,可惜新世代的消費者無法與之產生連結。就像走進傳統南北貨行或老餐館時,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度,但這份厚度對年輕世代而言,可能顯得陌生而有距離。因此她認為,老店轉型不能只是店面裝修,而是要從「文化意涵」出發,結合「設計美學」與「消費洞察」,讓消費者重新理解老店的價值。
具體而言,張庭庭的核心策略為「商文藝E」四原則:要改變商業模式,必須融入消費洞察,精準拿捏消費者想法後做好策略定位。店面設計兼顧美學,行銷策略結合文化意涵、人文素養,讓品牌文字與設計要前後呼應。最後透過真誠的故事與文字,讓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要讓本來不需要你產品的人,聽了你的敘述變成想要。」
以大稻埕販售乾貨漁產的「成達行」為例,創辦人夫婦來自澎湖,1989年落腳大稻埕,顧客原本為市場攤商,但在傳統市場沒落後營運也受影響,又因店面、商品與鄰近店家相似,對新消費者缺乏記憶點。經過團隊品牌重塑後,店面採用漁港意象,從裝潢到包裝都展現「澎湖出發」的精神,店名也以創辦人父親的漁船「澎玉156」加上店舖門牌號碼「191號」,更名為「澎玉191」,凸顯澎湖孩子到大稻埕打拚的故事。
現在,「澎玉191」店內的互動式體驗吸引年輕消費者,網路團購也非常受到歡迎。產品更從海產乾貨拓展到伴手禮,雪花餅更成為知名飯店的指定茶點。
圖/澎玉191改造前門面。張庭庭提供。
圖/澎玉191改造後門面。張庭庭提供。
同樣成功的還有台北萬華的「小王煮瓜」。過去是口碑良好的小吃店「小王清湯瓜仔肉」,儘管曾在2019年獲選米其林必比登名單,但顧客以在地人為主,傳統的騎樓攤車、樸素的店內環境,使美味餐點容易被年輕人與觀光客忽略。
經過討論後,店家夫婦決定大刀闊斧裝修店面,改善既有壁癌、管線等問題,讓用餐環境煥然一新,店門口以攤車保留台式街頭的親切感,店名改為「小王煮瓜」,強調傳承三代的老手藝,並以「黑金滷肉飯」重新定位,還加上英文名提升外國觀光客的品牌辨識度。重新出發後,「小王煮瓜」的滷肉飯成功躍上國際美食版圖,被外國媒體報導為「來台必吃美食」。
圖/小王煮瓜改造前門面。張庭庭提供。
圖/小王煮瓜改造後門面。張庭庭提供。
講座當天,台北歷史悠久的日料店「美觀園」第三代主理人張力行也至現場分享經驗。他坦言,第三代接班時,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讓新客群走進來。「我們的客人很多是跟著父母或祖父母來的,對我們來說很珍貴,但我們也希望年輕人覺得這裡好玩、好吃,願意帶朋友來。」
因此在改造中,他保留了日式正統料理的基礎,在空間設計與品牌形象加入新元素。店名改為「美觀園Merry Cuisine」,提升外國觀光客的辨識度,商標結合章魚、海浪與店內的招牌天王杯,給人澎湃、豐滿的印象,店面裝則使用豐富但協調的色彩設計,並以聚光燈增加用餐氣氛。
張力行說,美觀園最獨特的味道是一進門與客人互動的人情味,他希望維持與客人互動的情感,也陸續改造擺盤,維持上菜的澎湃、霸氣感,並讓年輕人想要拍照。改造後的美觀園,不僅是外觀改變,客人組成也跟著改變,家庭、情侶聚餐增加,消費單價更明顯提升,整體營業額成長了2至3成。如今,美觀園成為觀光客的必訪餐廳,同時維繫了跨世代的客群。
圖/西門歷史悠久的日料店「美觀園」新商標以章魚、海浪、天王杯打造澎湃豐滿的意象,致力給顧客最豐盛的餐點。張庭庭提供。
「有多聞香料館」的轉型則展現了另一種可能。這間老字號的食品材料批發行,近年朝天然健康路線轉型。原有的批發事業改以網路經營,店面則重新定位為「東西方香料烏托邦」,面向零售市場。店內除了販售香料,也開設體驗課程,讓顧客學做咖哩或調配香料茶。這樣的策略,成功吸引更多對文化體驗有興趣的年輕族群,讓傳統材料行成為城市裡的文化新地標。
第二代經營者李魁裕說:「我們希望大家不只是買東西,而是能記住香料的故事。」
圖/傳統食品材料批發行轉型香料體驗館「有多聞」,店內以世界地圖像顧客介紹各類香料。張庭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