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常有在作運動嗎?根據台灣人壽與《遠見》合作執行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竞然超過三成熟齡民眾「不動如山」,即使自認愛運動,仍有 35.2% 只是散步、爬樓梯、做家務,強度不足,形同「無效運動」。而這份調查引起各縣市關注,紛紛祭出全民「有效運動」的解方。
當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健康老化」成為全民課題。8月28日,台灣人壽與《遠見》共同舉辦 「2025樂齡友善論壇」在產官學的集體討論聲中,一份調查更敲響是一記響亮的警鐘。
不同於過去單純強調醫療與照護的論壇,今年的焦點放在「運動」:因為在高齡社會裡,運動就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論壇同時公布最新的 「樂齡友善調查」,透過全台 40 歲以上樣本的有效問卷,抽絲剝繭呈現台灣熟齡族的運動現況與隱藏危機。這份調查的意義在於,運動不再只是「生活選項」,而是攸關健康、失能與壽命的「生存題」。
圖/2025樂齡友善論壇,遠見雜誌提供。
調查結果揭露,台灣社會正面臨雙重危機。31.4%熟齡民眾不運動或極少運動,主因是「忙、懶、累」。21.4%將家務或工作勞動誤當運動,導致長期肌肉量不足。在自認有運動習慣的人中,超過五成強度未達標準,僅能算作「半吊子運動」。
更嚴重的是,42.3% 民眾從未聽過或不了解「肌少症」。肌少症並非單純的「老化」,而是一種會造成跌倒、失能、甚至縮短壽命的疾病。國健署統計顯示,65 歲以上人口的肌少症盛行率已達 34.1%。
專家提醒,台灣若不正視「肌少症」與運動不足問題,恐怕將迎來一波「健康倒債潮」,長照與醫療系統也將難以承受。
圖/取自freepik(示意圖)。
近年來,全球不少城市紛紛以「運動城市」作為發展願景。所謂運動城市,不只是建設更多球場或健身房,而是透過城市規劃、公共政策與生活文化,讓運動成為市民日常的一部分。也因此,這份調查,旋即引起各縣市對於「有效運動」的重視。
先以國外為例,東京透過奧運後的基礎建設,推廣全民健身;首爾則利用河川步道與社區據點,培養全民健走文化。這些案例說明,「運動是一種治理」:它能降低醫療負擔,提升市民幸福感,甚至成為城市競爭力的一環。
而回到台灣,六都近年也在競逐「運動城市」品牌。台北主打「U-Bike+U-Sport」的共享模式;台中強調「社區健走+APP 累點」的日常化;高雄則結合運動醫學,設立銀髮健康中心。這些地方實驗都呼應了論壇調查的數據:唯有打造「隨手可得」的運動環境,才能破解「忙、懶、累」的藉口。
換言之,若要讓熟齡族動起來,不能只依賴個人意志,而是需要城市設計的系統支持。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不過,面對「忙、懶、累」的運動障礙,論壇提出四大樂齡友善運動方程式:「新、速、實、簡」。
首先,所以的「新」,就是創新科技。男性偏好可紀錄數據、掌握成效的工具。女性則希望有 AI 教練陪伴,提供正確運動方法。60 歲以上族群則尤其看重「安全提醒」,避免因錯誤運動導致受傷。
再來是「速」:便利據點。45.5%的運動族希望有「像便利商店一樣」的運動場館,能速去速回,讓運動成為日常而非負擔。而「實」則為外溢好康,40-59歲「三明治族」最愛現金回饋,因可靈活運用。60歲以上偏好免費健檢,能精準掌握健康狀況。
最後則是「簡」:數位工具。由於「數位移民世代」對科技需求逐漸提高。44%女性、70%四十世代男性認為,若有簡單上手的數位工具,會大幅增加運動意願。
總之,這四大策略,等於為中央與地方政府提供了一份「全民運動推廣藍圖」。
而對此,芬蘭前衛生部長瓦普‧泰帕爾(Vappu Taipale)也分享全球高齡化前五名的芬蘭如何「讓運動成為日常」。她強調:「高齡者希望自己解決日常問題,因此政府應該營造能夠自主參與的環境,而非單純依賴照護。」
另外,緯創醫學科技董事長黃俊東在論壇首度公開亮相 「AI 運動輔助機器人」。這項創新產品能監測運動數據、提醒強度並提供安全指引,被視為「數位健康+實體運動」的未來趨勢。
圖/緯創醫學科技董事長黃俊東在2025樂齡友善論壇示範AI運動輔助機器人,遠見雜誌提供。
而金鐘視帝李天柱與Curves執行長林宏遠同台對談,將藝文、健身與樂齡議題串聯,提升論壇的親和力與社會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在論壇致詞時表示:「健康台灣是國家願景藍圖的核心,需要全民共力。」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則強調,台北正以「運動之都」為願景,推出 U-Bike、U-Sport,並即將上線 U-Walk 線上課程。
圖/2025樂齡友善論壇,遠見雜誌提供。
總統賴清德更也提出 「運動壯大台灣」,並成立「運動部」,推動運動的全民化、全齡化與社區化。這些政策,與論壇揭露的問題相互印證:唯有透過制度設計與公共投資,才能讓熟齡族真正動起來。
另外,台灣人壽董事長許舒博在論壇中指出:「樂齡友善要推廣的,就是健康快樂地活。不僅年輕人要動,老年人更要動。」調查顯示,台灣社會對運動的需求,已不再只是「場館」或「活動」,而是「如何持續」與「如何有效」。如何將散步、爬樓梯的日常動作,轉化成更有強度、更具安全性的運動模式,才是關鍵。
同時,專家提醒:「運動要制度化」。城市必須在社區中嵌入健走道、廣場課程,或提供「得來速式」的據點。唯有把運動設計進生活動線,才能真正翻轉「不動如山」的現況。
總之,當「運動城市」的概念與「樂齡友善」結合,運動不再只是競技場上的比賽,而是健康治理的工具、城市品牌的核心。從台北的數位化,到高雄的醫療結合,再到中部的社區健走,這些地方實驗都說明:只有把運動當成一種城市治理策略,台灣才有可能從「危肌」翻轉為「強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