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觀點】高鐵一票難求:速度的勝利,舒適的失落

【城市觀點】高鐵一票難求:速度的勝利,舒適的失落 圖/高鐵在尖峰時段一票難求,是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失衡的縮影。取自Unsplash,攝影者Lisanto 李奕良。
作者:李建興
日期:2025-09-15

近來,高鐵一票難求的問題,成為西部縣市城際旅客們共同的痛,相關的檢討與優化話題更是豋上人民心中的熱搜榜,但現在的解方,真的是一帖良藥嗎?

其實台灣高鐵,從通車之初就被視為「西部走廊的時間機器」,一日生活圈的美夢因此成真。短短數十年,從台北到高雄,不再需要過夜準備行李,而像是「搭上時光隧道」,兩小時,甚至一個半小時內抵達。這項基礎建設,堪稱台灣21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化工程。

然而,當年設計者未必料到,速度的勝利會換來舒適的失落。高鐵在尖峰時段成了「一票難求」的代名詞:購票如同演唱會搶票,秒殺售罄;自由座車廂更像「搖滾區」,站立乘客肩碰肩,標準艙旅客也被影響。這並非單純的「交通問題」,而是一種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失衡的縮影。

高鐵的成功,就像一部賣座大片——票房飆高,卻因場場爆滿而讓觀眾抱怨體驗下降。這是「爆紅的副作用」,更是政策設計需要回應的結構性困境。

二、症結所在:需求與結構的矛盾

首先,台灣人口與經濟活動高度集中於西部走廊,北中南三都串起「黃金縱線」。台北—台中—高雄,不僅是產業核心,更是通勤、探親、出差的必經路線。需求遠超過當年的規劃,造就了今天的「高鐵爆滿症」。

另外,自由座原本設計是彈性方案,方便臨時上車,但卻演變為「降低品質」的來源。通勤族蜂擁而上,自由座車廂人滿為患,標準艙乘客則被擠壓到體驗下降。這就像戲院開放站票,雖然多賣了票,但也犧牲了觀眾舒適度。

解方之一:分流,就是要「把配角推上舞台」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首先,苗栗、彰化、雲林等站都需要的再定位,這些車站長年被抱怨「車次稀少」而影響「票房」,甚至彰化站被酸是「蚊子館」。但其實彰化站若能增加運量,不外能為台中站「分憂解勞」。若政府能推出分流到苗、彰、雲三站搭車的誘因,如策略性增班,而非看現有旅次表現才增班、通勤月票、與地方企業合作的激勵措施,將人潮引導至這些小站,就能達到分流效果。

部分尖峰時段,應全面取消自由座,改為指定席,或者減少自由席的座椅,以增加站立人數,避免車廂過度擁擠。另可導入「半彈性指定席」,例如「購票後可隨機分配座位」,兼顧效率與舒適。

另外推動「通勤定期票」,日本新幹線早已推出「定期券」,專為每日通勤族設計,不僅價格優惠,更保障座位。台灣高鐵若能借鏡,讓忠實通勤族「先有座,再上車」,將能有效舒緩搶票壓力。

日本新幹線早已推出「定期券」,專為每日通勤族設計。照片為示意圖,取自臉書「JR EAST Travel 台灣」。圖/日本新幹線早已推出「定期券」,專為每日通勤族設計。照片為示意圖,取自臉書「JR EAST Travel 台灣」。

進一步解析,日本新幹線定期券是針對固定區間,例如東京—大宮、東京—小田原,持票人只能在該路段使用。且以月為單位:常見有一個月、三個月,價格依區間距離遞增。而最重要的是保留指定席,購買者通常能在尖峰時段預訂固定座位,不必天天搶票。

其次,其也與在來線整合:部分定期券可同時涵蓋新幹線+在來線通勤(如JR東日本「FREX 定期券」)。總之,其主要鎖定「固定通勤族」,例如住在埼玉、栃木的上班族每天通勤東京。如,東京—小田原(約 83 公里)新幹線通勤定期券,一個月價格約 8 萬日圓(NT$1.6 萬),比單次購票便宜許多。

而台灣高鐵通勤票,是以定期票(30天固定區間不限次數搭乘)與回數票(有效期內 30 次搭乘)。但沒有固定座位保障,持定期票仍需搶座,尖峰時段常常一位難求。而且票價設計較死板,是以「折扣率」計算,沒有針對通勤尖峰/離峰的差異化優惠。

而且也未與台鐵/捷運整合,僅限高鐵單一系統,旅客下車後仍需另購票搭乘在地交通。也因此,使用族群相對有限,多為北中南跨區通勤者(如台中—台北),但比例遠低於日本。

大體來說,日本重視「座位保障」與「鐵道一體」,通勤族可先行劃位,確保舒適。定期券可搭配在來線,做到「門到門」的通勤體驗。而台灣重視「票價優惠」,但缺乏「通勤保障」,以價格折扣吸引長程通勤,但沒有座位優先權。同時沒有沒有與地方鐵路、公車等整合,導致「最後一哩路」仍不便。因此,日本新幹線的制度,似乎可以作為參考

解方之二:雙鐵合奏,而非票房競爭

另外,誠如日本,新幹線與JR無論是在聯票或資訊平台整合都讓人流呈現雙贏的狀況。反觀台灣,當前旅客必須分別在高鐵與台鐵系統查票,形同「兩部片不同院線」。若能推出「雙鐵聯賣」與「單一平台票務」,讓旅客一眼比較班次、票價與剩餘座位,選擇將更有效率。

其實,高鐵和台鐵各有其黃金客層。高鐵適合200公里以上長程快運,例如台北—台南/高雄。而台鐵則適合100公里以內的中短程,例如台中—彰化—雲林,或台北—新竹。

然而,位於中部的台中,則是位於台鐵稍久、高鐵稍貴的狀況,然而現階段高鐵的班次十分偏重北中線,台中站更成了全台惟一班班都停的超級大站,造就了中部地區的民眾全湧向台中搭乘,扼殺了彰化和苗栗站的分流功能。

台中站是全台唯一班班都停的超級大站,2023年中秋連架甚至發生自由座乘客排到站外的情況。翻攝自PTT。圖/台中站是全台唯一班班都停的超級大站,2023年中秋連架甚至發生自由座乘客排到站外的情況。翻攝自PTT。

換句話說,高鐵是「高速公路」,台鐵是「地方道路」。若能清楚區分,才能避免兩者「撞戲」。高鐵小站若要吸引旅客,必須有強大的「最後一哩路」接駁系統。例如彰化站若能快速連結鹿港、員林,就不會淪為「孤島車站」。

交通是一部群戲,而非獨角戲

總之,高鐵一票難求的現象,提醒我們:基礎建設不能只靠明星光環。就像電影產業若只倚賴一位巨星,終究會出現瓶頸。真正的解方,在於讓「配角上場」、讓「雙主演合拍」。高鐵與台鐵、大小車站、區域接駁,共同演出一部群戲,觀眾(旅客)才會得到最流暢的觀影(乘車)體驗。

 交通不是單一明星的舞台,而是全體演員的合奏。唯有如此,台灣西部走廊才能從「擁擠通道」走向「暢行大道」。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軌道運輸交通台中市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城市觀點】台鐵推台北台中快速列車,能解高鐵一票難求難題?
【城市觀點】從台北到台南、本島到外島,滿天煙火秀下,繁華過盡的得失帳
【城市觀點】QS留學城市排名首爾奪全球第一!台灣呢?台大呢?
除了EMBA,還有超級EMBA!台中東海大學用Netflix推終身學習
為何彰化的運動實力,可以超越六都中的四都?
這座城市超好動,嘉義市奪運動城市評比全台最佳進步獎
李建興

李建興

年逾半百的老熟男、入行三秩的媒體人、甫承重任的副社長、週遊城市的觀察者、看盡職場的上班族、教育改革的報導員、永續工程的研究生、評鑑平台的操盤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