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少子化挑戰,行政院擬於9月18日院會拍板通過全新的育兒方案,目標是以具體補助來刺激國人生育的意願。據悉,該方案規劃自明(2026)年元旦起,凡是新生兒,一名就能領取中央10萬元的生育補助津貼;若全國家長生的是一對雙胞胎,則能領到20萬元。值得注意的是,如縣市本身已提供生育補貼,中央與地方政府還能「雙軌並行」,讓爸媽民眾可同時領取。
根據政務委員陳時中的公開說明,9月17日中央政府計劃推出「因應少子女化」新對策。由於,目前台灣各項保險制度下的生育補助落差極大,最高可領7萬元,最低甚至是0元。
因此,為公平起見,未來無論民眾隸屬於公保、勞保、農保、國保、軍保,甚至是全國仍有7,144位沒有任何保險的人,都能一視同仁,獲得中央每胎10萬元的補助。
圖/新竹市政府提供。(示意圖)
台灣人生一胎補貼10萬!政府鼓勵國人育兒發錢了:中央、地方「生育補助」津貼雙邊領
而此次對策,則涵蓋三大面向,包括「生育補助」「人工生殖補助」與「醫療性凍卵補助」。其中,生育補助部分,行政院已於2026年度總預算中額外編列47.2億元,加上原有的80億元,預估整體經費將能支撐12.7萬人受惠。對此,陳時中亦強調,該政策的核心,在於拉平不同保險給付的不均,並照顧未納入任何保險體系的家庭。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Ömürden Cengiz。(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又於人工生殖方面,補助幅度和條件也同步調整。新方案預計將女性年齡補助上限,由40歲下修至39歲,藉此鼓勵夫妻提早尋求生育上的協助。當中,39歲以下的女性,會維持最多6次的補助,且第1次試管療程補助上限,從10萬元拉高至15萬元;第2次則從6萬元提升至10萬元;第3次以後為4萬元。
整體計算下來,政府負擔比例將從原先的55%提升至84%,顯著降低個人的自費壓力。至於39至44歲者,最多能補助3次,第1次領13萬元;第2次8萬元;第3次6萬元;低收入與中低收入家庭,則維持每次15萬元的最高補助。
此外,針對胚胎植入的規範,38歲以下女性僅能植入單一胚胎;39歲以上,則可放置最多2個胚胎,以兼顧母嬰安全。
最後,在醫療性凍卵補助方面,主要是針對必須接受癌症或血液疾病等重大治療、可能影響卵巢功能的女性。而補助年齡則設定在28至40歲,且申請人需經醫師評估後才能提出。
圖/黃菁慧攝。
不過,申請的院所也有條件限制,必須同時具備「人工生殖指定機構」與「癌症醫療品質認證醫院」資格。目前,全台符合資格的院所約有36家。而補助項目包含了凍卵療程7萬元,以及取卵、後續處理和儲存費用8000元,用意正是幫助病患在治療前,保留日後生育的可能性。
整體而言,這項跨部門整合的少子化對策,從新生兒補助、人工生殖到醫療性凍卵,全面涵蓋自然生育與醫療輔助兩大面向,顯示政府正以更大財政資源回應少子化危機。
然而,補助能否真正扭轉低生育率趨勢,仍有賴社會結構、職場文化與家庭支持系統的長期配合。政策已經啟動,下一步則考驗的是執行成效與全民的集體回應。
圖/蔡炆璇攝。(示意圖)
2026元旦起!台灣育兒補助新方案一次看,因應少子化三面向補貼
政策重點摘要
政策目標: 透過具體補助刺激國人生育意願,應對少子化危機
預期受益人數: 預估約12.7萬人可受惠於生育補助
政策核心: 拉平不同保險給付的不均,並照顧未納入任何保險體系的家庭
執行挑戰: 補助能否真正扭轉低生育率趨勢,仍有賴社會結構、職場文化與家庭支持系統的長期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