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蓮光復鄉的災後清理現場,一面黃色旗幟隨風飄揚,上頭還以大字寫著「收驚」,在狼藉現場顯得格外醒目。而這樣的場景,對受困於驚懼的災民來說,不僅是一種儀式,還是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於是當場即有人大讚「台灣人真的太可愛了!」
很快地,有網友隨即將這一幕拍下,還分享至Threads,同時以貼文寫道「竟然有收驚超人!各式超人進駐光復協助災民恢復家園,真的好有愛好幸福!」
圖/取自Threads@cai.joyce。
同時,照片中也可見,除了黃色旗幟,地上立起的兩面紅旗,則印著「收驚」大字,旁邊還清楚標註著「義工,高雄市聖玄宮南觀信仰發展協會」,讓這群志工的來歷,因而被更多人知曉。
就這樣,該文很快於社群引發熱議。其中,有網友見狀感性留言「那些災後獲救的小貓小狗很需要去收驚」「有接觸到大體的人不管怎樣都要收驚一下」「收驚真的很需要,晚上都睡不好」;而更多人則是感謝「收驚超人」在混亂中帶來心靈安定,尋求讓災民能重獲好眠。
圖/取自Threads@cai.joyce。
此外,亦有網友以幽默語氣回應,先後直呼「畫面雖然看似荒謬卻很實用,果然科學與玄學不可偏廢」「災區聚集這麼多行業,這裡簡直成了東部新首都」「一個遭受災難的地方竟能散發溫暖,再過幾天可能連台灣美食都會進駐光復,大家都能來當各種超人,台灣有你們真好」。
由此可見,從「鏟子超人」到「收驚超人」,各種看似輕鬆的稱呼,其實都隱含著深刻意義。因為這些角色不光是救援現場的即景,還展現出台灣社會面對災難時的多層次回應。
當然若進一步觀察,從「鏟子」的力量,到「玄學」的撫慰,這些現象背後,也能歸納出五個關於台灣人,非常值得國際關注的面向:
首先是,天災過後,人們往往關注道路搶修、災民安置與物資供應,但心理創傷卻常被忽視。因此,當「收驚超人」舉起旗幟的那一刻,民間信仰成為災民心靈的依靠,也提醒著社會,創傷輔導與心理照護,必須與硬體重建並行,才能真正幫助災民安心走向復原。
圖/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災情慘重。社團法人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提供。
「鏟子超人」象徵實際動手的勞力支援;「收驚超人」則代表心靈撫慰的力量。這些自發性的行動交織在一起,便形成災後多元而互補的救援網絡,並再一次突顯出,台灣的社會文化裡的民間自助與互助韌性。
從工程志工到信仰志工,這些角色因「超人」的稱呼而被賦予象徵意義。他們不僅帶來實際幫助,更透過幽默與創意緩解了沉重氛圍。這種文化現象強化了社會凝聚力,讓災難不只是傷痛記憶,也成為凝聚台灣人心的集體經驗。
圖/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災情慘重。社團法人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提供。
更特別的是,「收驚超人」並非來自花蓮,而是高雄的信仰團體跨縣市北上支援。這樣的行動亦彰顯,災後援助早已不再是地方課題,而是全國共同承擔的挑戰。跨區域的互助網絡,正逐漸成為台灣災防體系的重要一環。
最後,「收驚超人」能夠在短時間內成為全民話題,起因來自一則Threads的分享。顯見,社群平台的擴散力,加上媒體的放大效應,能使原本在地的小故事迅速轉化為全國共鳴。這樣的台灣,不僅給人「很溫暖」的集體印象,還讓全球更多人看見民間善意的力量。
圖/取自臉書「卓榮泰」。
綜上所述,花蓮的災後現場,從「鏟子超人」到「收驚超人」,不只是救援故事的片段,還是台灣韌性文化的縮影。
當災後物資重建與心理安撫並行;並在跨區域動員與社群傳播交織下,台灣社會展現出的,除了是對災難後的即時回應,還是一種將科學、信仰、人情與創意融合的獨特能量。而這樣的集體行動,不僅讓人在逆境中看見希望,也讓世界看見屬於台灣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