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溢流釀災!災後現場出現高雄市聖玄宮南觀信仰發展協會義工安定災民,網讚台灣人太可愛

花蓮光復現「收驚超人」太荒謬?高雄玄學為何是鏟子超人神隊友

花蓮光復現「收驚超人」太荒謬?高雄玄學為何是鏟子超人神隊友 圖/慈濟慈善基金會提供。
作者:方城市
日期:2025-10-02

花蓮光復鄉近日因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嚴重災情。滿目瘡痍的現場,除了熟悉的「鏟子超人」揮汗清理外,10月1日竟意外出現了另類的「收驚超人」,讓人不禁好奇,一場從實際勞力到心靈安撫的接力,映照出災後台灣社會哪些獨特韌性與互助動能?而這些於斷垣殘壁間浮現的慰藉身影,又將如何形塑地方重建過程中,最難以量化卻最深刻的安定力量?

從「鏟子超人」到收驚的「玄學超人」:花蓮災後現場映照台灣人的韌性

在花蓮光復鄉的災後清理現場,一面黃色旗幟隨風飄揚,上頭還以大字寫著「收驚」,在狼藉現場顯得格外醒目。而這樣的場景,對受困於驚懼的災民來說,不僅是一種儀式,還是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於是當場即有人大讚「台灣人真的太可愛了!」

很快地,有網友隨即將這一幕拍下,還分享至Threads,同時以貼文寫道「竟然有收驚超人!各式超人進駐光復協助災民恢復家園,真的好有愛好幸福!」

取自Threads@cai.joyce。圖/取自Threads@cai.joyce。

延伸閱讀

你家是下一個花蓮光復鄉?堰塞湖災害竟是一般水災十倍至百倍?

同時,照片中也可見,除了黃色旗幟,地上立起的兩面紅旗,則印著「收驚」大字,旁邊還清楚標註著「義工,高雄市聖玄宮南觀信仰發展協會」,讓這群志工的來歷,因而被更多人知曉。

就這樣,該文很快於社群引發熱議。其中,有網友見狀感性留言「那些災後獲救的小貓小狗很需要去收驚」「有接觸到大體的人不管怎樣都要收驚一下」「收驚真的很需要,晚上都睡不好」;而更多人則是感謝「收驚超人」在混亂中帶來心靈安定,尋求讓災民能重獲好眠。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取自Threads@cai.joyce。圖/取自Threads@cai.joyce。

此外,亦有網友以幽默語氣回應,先後直呼「畫面雖然看似荒謬卻很實用,果然科學與玄學不可偏廢」「災區聚集這麼多行業,這裡簡直成了東部新首都」「一個遭受災難的地方竟能散發溫暖,再過幾天可能連台灣美食都會進駐光復,大家都能來當各種超人,台灣有你們真好」。

由此可見,從「鏟子超人」到「收驚超人」,各種看似輕鬆的稱呼,其實都隱含著深刻意義。因為這些角色不光是救援現場的即景,還展現出台灣社會面對災難時的多層次回應。

延伸閱讀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怎形成的?專家監測初判壩體穩定但仍有風險

當然若進一步觀察,從「鏟子」的力量,到「玄學」的撫慰,這些現象背後,也能歸納出五個關於台灣人,非常值得國際關注的面向: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事件放大鏡1:災民的心理安撫不容忽視

首先是,天災過後,人們往往關注道路搶修、災民安置與物資供應,但心理創傷卻常被忽視。因此,當「收驚超人」舉起旗幟的那一刻,民間信仰成為災民心靈的依靠,也提醒著社會,創傷輔導與心理照護,必須與硬體重建並行,才能真正幫助災民安心走向復原。

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災情慘重。社團法人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提供。圖/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災情慘重。社團法人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提供。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事件2:民間力量與宗教信仰的社會功能

「鏟子超人」象徵實際動手的勞力支援;「收驚超人」則代表心靈撫慰的力量。這些自發性的行動交織在一起,便形成災後多元而互補的救援網絡,並再一次突顯出,台灣的社會文化裡的民間自助與互助韌性。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事件3:台灣災難文化下的「超人現象」

從工程志工到信仰志工,這些角色因「超人」的稱呼而被賦予象徵意義。他們不僅帶來實際幫助,更透過幽默與創意緩解了沉重氛圍。這種文化現象強化了社會凝聚力,讓災難不只是傷痛記憶,也成為凝聚台灣人心的集體經驗。

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災情慘重。社團法人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提供。圖/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災情慘重。社團法人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提供。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事件4:地方與全國各地的互助連結網絡

更特別的是,「收驚超人」並非來自花蓮,而是高雄的信仰團體跨縣市北上支援。這樣的行動亦彰顯,災後援助早已不再是地方課題,而是全國共同承擔的挑戰。跨區域的互助網絡,正逐漸成為台灣災防體系的重要一環。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事件5:各媒體與社群推波助瀾的重要性

最後,「收驚超人」能夠在短時間內成為全民話題,起因來自一則Threads的分享。顯見,社群平台的擴散力,加上媒體的放大效應,能使原本在地的小故事迅速轉化為全國共鳴。這樣的台灣,不僅給人「很溫暖」的集體印象,還讓全球更多人看見民間善意的力量。

延伸閱讀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為何無法提前開挖?專家揭不可行原因

取自臉書「卓榮泰」。圖/取自臉書「卓榮泰」。

綜上所述,花蓮的災後現場,從「鏟子超人」到「收驚超人」,不只是救援故事的片段,還是台灣韌性文化的縮影。

當災後物資重建與心理安撫並行;並在跨區域動員與社群傳播交織下,台灣社會展現出的,除了是對災難後的即時回應,還是一種將科學、信仰、人情與創意融合的獨特能量。而這樣的集體行動,不僅讓人在逆境中看見希望,也讓世界看見屬於台灣的人情味。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城市觀點】從「鏟子超人」,看台灣獨步全球的志工文化
鏟子超人行前必看!行政院提醒出發花蓮光復救災志工「4步驟」
花蓮光復物資湧入只能堆積如山?志工憂馬太鞍溪災區缺長期支援
方城市

方城市

城市學特約編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