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場堰塞湖災害能避免嗎?花蓮馬太鞍事件揭台灣防災制度漏洞
馬太鞍溪堰塞湖於9月23日溢流致災,已造成18死6失聯。取自「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致災,截至目前已釀18死6失聯。這場災害的破壞力震驚全台,也凸顯台灣災防體制責任分散,缺乏統合指揮與知識傳承的問題。專家指出,台灣過去已有8次成功處理堰塞湖的經驗,但多為「臨時組隊」,經驗難以累積,建議政府仿效美國建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等常設防災機構,保存、傳承並制度化災害應變知識,台灣才不會在每一次災害發生時都得「從零開始」。
樺加沙颱風外圍環流為東部地區帶來豪雨,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在9月23日2時50分發生壩頂溢流,洪水夾帶泥沙湧入光復鄉市街,截至10月2日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已造成18死6失聯。這場災難為光復鄉帶來嚴重災損,也引發民眾質疑政府的堰塞湖處理機制,以及現行災防系統問題。
為深入剖析這場災害的成因機制,華視新媒體部與台灣氣候服務聯盟合作於10月2日舉辦「馬太鞍堰塞湖的科學對話」直播論壇,邀請跨領域專家針對堰塞湖成因,以及社區安全、河川環境、生態系統與災害治理展開討論。
堰塞湖潰壩機制複雜,目前仍無法成功預測
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游景雲首先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自形成之初,其地質條件就不適合以工程手段介入,潰壩幾乎是必然發生的結果。但堰塞湖的潰壩機制相當複雜,目前全球仍缺乏精準的預測模式,真正的重點應放在下游撤離與防災體系的運作。
除了物理與工程上的限制,此事件也凸顯防災體系的問題。游景雲認為,過去防災思維往往認為「下達撤離命令,民眾就應該服從」,但民眾的配合度往往不高。要能落實撤離,必須深入理解居民的心理與行為模式,並透過教育與演練來提升社區的防災應變能力。

災防責任分散,多頭馬車反成風險
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譚義績直言,台灣的防災責任分散、缺乏統合的防災體制是一大問題。以此次事件為例,牽涉到經濟部水利署、農業部水土保持署與林務署,地方政府也有責任,結果災害發生後,各單位互相推託,沒有人願意負責,也缺乏統一指揮的單位。
事實上,從2000年八掌溪事件到2014年的高雄氣爆,都有因權責不清導致應變延誤的情形。譚義績說,高雄氣爆時工業局依規定應主責,但因毫無經驗,只能臨時請水利署協助。顯然,防災過程有其專業與複雜性,而台灣現行的「多頭馬車」模式讓防災效率大打折扣,成為比自然風險更嚴峻的「人為風險」。
因此,譚義績認為台灣應效法美國的「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成立常設防災機構,在災害發生時可以即刻介入,並傳承災害應變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