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日本政府因應到「遊客暴增」的壓力,正在檢討提高外國旅客的簽證/入境費用。照片為示意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Hoang Dang。 據最近報導,日本政府因考量到大量觀光客帶來過度旅遊的壓力,而預備提高簽證或入境費用,而韓國濟州島也因湧入大量中國客致使當地民眾反應影響生活。觀光,向來被視為地方經濟振興的重要途徑,藉由旅客的到來,帶動交通、住宿、餐飲、零售、地方特產等產業鏈,進而創造就業、提升城市知名度與國際形象。然而,近年來在全球旅遊回溫、免簽與自由入境政策放寬的背景下,「過度旅遊」(overtourism)或「觀光公害」的議題卻也逐漸浮上檯面……到底觀光對一個城市來說,是資產還是負債?
據最新媒體報導,日本政府注意到「遊客暴增」帶來的壓力,正在檢討提高外國旅客的簽證/入境費用。報導指出,截至2025年前九月,訪日外國旅客已突破3000萬人,全年可能達4000萬人大關。
為什麼日本政府會動起來?關鍵在於,大量旅客雖然帶來經濟收益,但也伴隨交通擁擠、住宿價格飆漲、景點空間負荷過高、居民生活被干擾、文化與環境承載能力出現壓力。專家用「觀光公害」一詞來說明這樣的現象。
為此,日本政府擬將「出國稅/訪日旅客稅」由現行約1000日圓調升至3000或5000日圓,以增列改善觀光地交通、設施、疏導人潮的財源。 還有報導指出,日本政府也在檢討提高外國旅客簽證費用,為的是「抑制遊客過度集中、補貼觀光地維護成本」。
從這裡可見,即便是全世界知名的旅遊大國、日本,當旅客數量爆增、地方負荷出現齟齬時,也開始反思「觀光是否純然益處」。因此,日本的經驗提醒我們:觀光是雙面刃,一面是資產,一面潛藏成為公害的可能。
無獨有偶。另一個脈絡是韓國的濟州島。過去該島因自然風景佳、「亞洲夏威夷」之稱而旅客眾多,特別是開放中國大陸旅客免簽或便捷團客入境後,中國旅客數量急速上升。
但隨之而來的是不少「觀光亂象」:包括旅客吸煙亂丟垃圾、在公眾場所大小便、橫穿馬路、醉酒鬧事、消費完不結帳就離開等。當地政府刊印旅遊指南,特別強調旅客行為規範、甚至列出違規可能罰款的條款。
例如,報導指出:「在濟州觀光巴士上抽菸的旅客」「在街頭讓孩子露天大小便的觀光客」的新聞在韓網爆傳,引發當地居民憤怒。更具體的是,報導指出近三個月內,濟州島監測到近5000宗旅遊違規事件,而由於濟州島的外國觀光客中國占了七成,也使得中客在韓國社群中,被貼上標籤。
從觀光經濟角度看,這些大批旅客在短期內可能帶來大量消費,但從地方社會視角看,長期大量、規範鬆散的旅客若伴隨故意或不知禮的行為,可能破壞當地環境、文化、社會秩序、甚至造成居民反感。這種由旅遊導致的負面外部性,正是「觀光作為公害」的實例。

從上述兩個案例,可以建構一個思考框架:觀光在何種情況下是「資產」?在何種情況可能淪為「公害」?以下幾點值得討論:
首先在資產面向,包括旅客消費、住宿、交通、餐飲、伴手禮、地方特產皆受益,成為大有力的經濟動能,而透過觀光,地方或國家品牌提升,帶動後續投資、文化交流,也使得城市的知名度提升。再來旅遊可帶動交通、服務、文化創意、伴手禮等次級產業發展以及就業人口。
但相對的,在公害面向,旅客集中導致交通擁堵、景點人潮爆滿、自然與社區空間被擠壓,造成了環境與空間壓力。當地居民可能因旅客而感受噪音、垃圾、秩序混亂、房租上漲、傳統生活被干擾。再者,旅客若無視當地文化禮儀、環境規範,可能引發居民反感甚至對立與排外,產生文化或社會的衝突。
值得注意惖是,過度依賴旅遊可能讓地方經濟脆弱,遇疫情、匯率、政策變動即大受影響。旅遊收益可能被大型企業甚至外來投資所吞噬,當地居民未必充分享有利益,造成觀光紅利分配不均的缺點。
台灣在全球旅遊回溫、東亞旅遊市場活絡的背景下,當然希望從觀光中取得收益。但從日本、濟州的案例中,我們可提出以下三個「應引為戒但又可建設」的重點:
一、承載量與品質不等於越多越好,尤其從日本的案例來看,雖然旅客數字創新高,但政府開始探討「適度旅遊」概念,並在政策中納入「地方住民生活品質」的保障因素。台灣若單純以旅客人次為目標,忽略景點與社區的實際承載與居民感受,容易造成「擠爆」感、污染、文化變質等問題。
所以建議台灣在推動旅遊時,要設定「質」與「量」並重指標:旅客的平均停留時間、消費金額、重遊率、旅客對當地行為規範的遵守度、當地居民滿意度等,而不是只追人潮。
三、旅客行為規範與當地文化尊重不可忽視。以濟州島案例來看,當旅客行為頻繁違規、未遵守當地文化/法律時,不但對當地環境造成破壞,也激化居民對訪客群的反感,一旦變為「反遊客」或「排遊客」情緒,對地方品牌及旅遊長期發展是重大傷害。
台灣作為旅遊目的地,尤其在兩岸旅遊、市場多元化的背景下,對旅客的旅遊素質、行為教育、當地文化與環境的敏感度更應提升。比如導入旅客行為指南、加強旅遊地區的旅客教育、提升導遊/領隊的責任、對違規旅客採取適當處理。
更重要的是,要尊重當地居民,不讓旅遊破壞他們的生活品質。當居民因旅遊而日常被迫改變、被收費上漲、被環境擠壓,他們終將成為旅遊政策的反對力量。
四、收益分配、公私協力與永續觀點:觀光收益大幅提升時,未必全部回饋地方。台灣應思考如何讓地方政府、在地居民、當地中小企業真正分得利益。否則,旅遊熱潮過去後留下的可能只是「熱鬧時期過後的空殼」或「環境破壞」。
建議採「公私協力」(PPP)或社區參與模式:讓地方社區、民宿、小農、文化創意店家參與旅遊發展,而不是由大型外來集團單一主導。

並且從長遠看,旅遊發展不能只當作「一時拉客、拉人次」的手段,而要納入「環境保護、文化保存、在地生活品質提升、地方永續經營」的框架。這樣才能降低「旅遊高峰-低谷」震盪、避免造成在地居民的過度負擔。
於是,基於上述原則,台灣發展旅遊應該「設定旅遊承載量指標」,各熱門景點、特色小鎮、離島應評估每日/每時段的旅客承載上限(如交通流量、停車位、餐飲服務容量、垃圾處理量、住宿房間數等),當接近或超過閾值時,啟用分流機制。
同時要「建立旅遊數據監測平台」(例如即時人流/車流/住宿率/居民滿意度指標)以支援決策。也要認知到「提升旅遊品質而非只是人潮」,推廣「深度旅遊」或「慢旅遊」,鼓勵旅客在少數熱門點之外,走向冷門地區、延長停留時間、增加在地互動。這樣可降低對單一熱點的壓力,並分散旅遊收益。
或許也可以建立旅客行為守則(中、英、日、韓等語言),由旅行社/領隊導覽前明示,並針對潛在違規行為(亂丟垃圾、擅自進入民宅/禁區、噪音干擾、文化場所破壞等)予以管理與處理。並加強旅遊導覽人員及地方民宿、商家的旅遊素質訓練,讓他們成為守護在地文化與環境的「第一線」。

更甚而要「增加旅遊收益回饋機制」。可考慮設定旅遊稅、觀光客入境費或景點維護費(類似日本出國稅的思路)——但需妥善設計使收益回流至地方旅遊基礎設施、環境整治、居民補償、文化保存。鼓勵在地企業、創意工坊、文化體驗業者加入旅遊服務供應鏈,減少旅遊收益外流。旅遊品牌應納入「在地共生」概念:推廣旅遊同時重視在地文化維護、民眾參與、社區受益。
而「多元分流與旅遊市場策略」也非常重要。對於集中度高、季節性強的旅遊地區,應有分流策略:例如淡季優惠、平日時段促銷、鼓勵訪客前往次級景點、推動在地生活體驗。在旅遊開放政策(如免簽、免團費)上也需衡量風險,免簽雖促進人潮,但若缺乏配套管理與品質控管,可能引發上述「亂象」。例如,部分群體可能只是「快速打卡」而缺乏對地方文化尊重。
總結來說,觀光既可成為地方振興的「資產」,也可能演變為令居民反感、環境受損的「公害」。
台灣而言,在全球旅遊市場回暖、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更應以「可持續旅遊」、「在地共生」、「品質先行」為核心,才能讓旅遊收益與觀光品質並行,避免走上「熱鬧一時、負荷一生」的不歸路。唯有如此,觀光才能真正成為地方與國家的資產,而不是隱藏的公害。